利息与价格

争鸣国富论读后感


编者按:作为开放板块“争鸣”的第三篇,我们选择了这一篇相对安静的文章,名字也并不吸引人。我们被淹没在信息和观点的社会里。各路所谓的经济学家每天发表着评论,其中多少是基本概念错误,且逻辑混乱的眼球式文章?经济类出版社每年出版许多财经读物,有多少是作者十年磨砺出来的作品?尽管我们的名字叫“资讯”,但依然希望能通过这些安静的文字,让大家在经典中,让时间慢下来。

作为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原以为读年出版的《国富论》会是一次系统复习而已,不会多学太多具体的经济学知识,但实际上却令我受益良多。读完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脑子里留下的都是印象比较深的内容。缘何印象深?是因为反差大,是指和当前主要经济类教科书中所着重强调的内容不太一样的地方。在这里简单的列举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经济发展的根源——分工

全书按照“篇”为单位,每“篇”分为几“章”。本书第一章,就是“论分工”。我一看标题,很奇怪,这么大部头的著作居然从这个问题开始。而且分工这个词在当今主流教科书中是没有专门用很大篇幅阐述的,一般都是几句话带过而已。

逻辑如下:分工引出了专业化,专业化有两方面要求:第一,每个人在自己的那方面重复积累经验,所以会十分熟练,甚至会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这就是技术进步的最初形式。第二,分工的同时,大家在进行交换。交换就需要市场、交换的媒介——货币。市场方面,和现在所认为的一样,越大的市场越有利于生产力的提高。货币所引出的内容很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了,就是商品的价值、市场价格等等。自然就需要探讨价值的起源——人们在土地上的耕作与工业、商业创造的价值之和。接下来就是资本利润。

资本利润的讨论,涉及到资产、利息、地租等。劳动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之分。这时引入了对于国家政府的分析,政府的是非生产性的劳动。农民、工商企业的劳动是生产性的。

在看这部分的时候,感觉大部分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实际上,马克思继承了斯密的劳动价值论,才构建起他的理论框架。

接下来进入了对于国家富裕的进程的研究,主要研究了罗马帝国时期农业的发展和城镇的发展。

对于当前世界经贸热点: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斯密用了很大篇幅,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反对了各种贸易壁垒,包括:殖民地公司的垄断专营、各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等等。这些论述,用在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制造业产品所采取的各种措施上一样适用。后果都是采取这些措施的国家减少了自己国家物质生产的能力。

全书靠后的一部分,是站在英国女王的角度,对于当时“大英帝国”的财政、商贸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由于年美国《独立宣言》才发表,所以本书写作过程中,美国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对于不列颠从全球殖民地中得到的“净利益=从殖民地得到的额外利益-维持殖民地的成本”来看,分析如何制定合理的殖民地管理政策。当然,这里充分利用了上文中的各种结论。

2、对于贸易保护的分析

斯密对于贸易保护的反驳,是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都是适用的。

在《国富论》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全球的经济是联动的,一个行业利润率变化,该国其它行业也相应动态调整,其它国家的相关行业也调整,最后全球经济格局也有相应的变化。这点是斯密能够得出贸易保护对于本国经济不利的结论的核心。

某国某行业进行贸易保护,则该行业产品在本国售价高于“应有的价格”——即没有贸易保护的价格,其它行业资本流入该行业。其它行业利润率上升。而外国该行业利润率下降,该行业资本流出到其它行业,外国所有行业利润率下降。这样就造成了本国普遍利润率高于外国普遍利润率。这就导致同样的商品,本国价格高于外国。就是使得本国整体竞争力下降。

反观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巧妙”的运用WTO规则,对于我国很多出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要是斯密活着,一定可以撰文进行体无完肤的批驳!或者,我们国家WTO的谈判代表在和外方交涉的时候,不需要提前准备谈话内容,只需要向外方宣读他们的“前辈”——斯密的著作的内容即可。

、殖民地管理问题

英国往往赋予一些特许贸易公司独家垄断专营某一区域殖民地的业务的权利,就是不让其他社会资本流入该业务。那么,该业务的利润率高于“应有的利润率”——如果没有专营的利润率,其它方面的社会资本利润率低于“应有的利润率”。这里,“其它方面”包含土地生产的利润率,如果土地生产的利润率低于“应有的利润率”,那么每年用于土地上改善农业产量的资本将减少,粮食产量将低于“应有的产量”,那么,维持劳动力的粮食总量不变,价格上升,社会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社会的利润率、资本积累都下降——这显然和英国最高统治者的意愿是背道而驰的。

这里唯一的好处的就是享有垄断权的特许公司。但这个公司初期可能还正常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出现各种内部管理的问题。这里的“内部管理”,其实是某一块殖民地的管理问题。一方面是经济角度,效率地下,将正常贸易引入地下贸易,相关人员贪污受贿等。另一方面是殖民地人民不堪重负,奋起反抗,这就需要不列颠派军队去镇压。派军队镇压的花费就非常之高了,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斯密反对特许公司,这也符合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4、《国富论》与《独立宣言》

《国富论》显然不是一部仅仅讨论经济学的书,至少讨论问题的角度都是“英国女王”,可以说是一个全球统治的宝典。《国富论》与《独立宣言》均在年发表。这两本书对于人类的贡献都是很大的。但稍微思考一下,这两本书立场是完全相对的:《国富论》是斯密站在大不列颠的角度写的如何从全球获得更多利益的书,而《独立宣言》是美国如何脱离大不列颠统治的标志。

仅从《国富论》最后一部分的“论国债”的讨论,就能看出斯密最后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独立战争的。

《国富论》定稿之前,独立战争还没有结束,但可以明显看出,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消耗巨大,而美国这块殖民地对于英国很“鸡肋”。

斯密的论述中,国债融资的诱发因素往往是战争。而当时的战争往往是欧洲列强相互争夺殖民地,或者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国派兵镇压。战争的耗费远远大于平时国家的耗费,所以话题很自然的就引入到了对于《国富论》写作的时候激战正酣的美国独立战争上来。

英国得自美国殖民地的好处是什么呢?英国从美国收的税减去英国维持美国殖民地的费用。经过斯密的估算,这居然是负的!因为美国殖民地在当时是出于迅猛发展时期,英国为了较好的维持住统治,需要每年在美国追加各种投资,而美国当时对英国的税收贡献确不是很大。而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英国要从美国获得更多税收,但美国人反对。

同时,英国除了以上维持美国殖民地的成本外,还有十分巨大的战争费用——是指和西班牙等欧洲列强争夺美国殖民地控制权的战争。还有就是英国维持巨大的全球海军的费用,这也是间接的维持美国殖民地的成本。

所以,斯密认为美国独立战争是不必要的,英国早就应该对美国放手不管,这样,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英国所获得的利润会很可观。

当然,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殖民地独立对英国女皇来说并不是很好的事情。斯密也给出了解决办法:英国全球的殖民地都有这个问题,就是给不列颠交税,但却没法进入英国议会去讨论殖民地管理的相关问题,所以英国从殖民地征税的效率也很低。斯密认为,让各个殖民地主动多交税是有办法的:按照交税的额度,分配相应的英国国会名额。这样就解决了问题。

所以斯密对于英国长期对于殖民地的统治方式是十分不赞成的,不论是赋予特许权的垄断公司专营、还是维持巨大的军队、进行消耗巨大的战争去维持殖民地。

这也是符合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

5、《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

《国富论》中的分析基本不涉及伦理方面,而斯密把这方面的分析,可以说人性的分析写在了《道德情操论》中了。所以,《国富论》看起来和当前通用的经济学教科书有点像,就是不太着重对人的情绪、心理、信仰等进行分析。

我正在看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名字看起来和当前主流经济学教科书很像,但最前面的部分确是在阐述“经济学的实质”等问题,其中就涉及到了人的偏好等基本问题。全书绪论部分第一句话: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宗教力量和经济力量共同塑造了世界历史。

可见,目前经济学教科书大多把马歇尔的“边际效用递减”进行简单分析就使用了。而看了当前经济学教科书的同学们,却无法对于我国当前经济进行分析。同时,仅靠这些书中的内容也无法进行太多商业决策。因为我们没有从这些书中获得人类对于经济活动比较根本的理解。

结合近阶段自己对于心灵方面的探索,我切身感到了心境的不同、意念的不同,对于相同的物质环境是有非常巨大的差异的。

所以,在本读后感的最后,对比一下以前多次考试屡试不爽的“经济学”知识和古圣先贤的经典,也算是为自己下一步努力指明方向吧。

谢辉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赞赏

长按







































鐧界櫆椋庢庝箞鍥炰簨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庝竴鍏辫澶氬皯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nr/16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