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利率和利息,很多人容易联想到储蓄和投资方面去,这是因为他们印象中的利率是和货币结合在一起的。而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其作品《利息理论》中就抛开货币去考虑利息。你能想象在一个以物易物的社会上,利息仍然是存在的吗?费雪的《利息理论》1从现实中的利率说开去现实中存在诸多利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乃至高利贷的利率,众人皆知风险越大利息越多的道理,但张五常解释利率时,采用的是交易费用而非风险,原因是风险是抽象之物,在现实中难以观察,而交易费用不同。举个例子,高利贷为何利率高,原因是借款人通常信用较差,无法从合法融资渠道获得资金,因此放高利贷的人在收回欠款时往往需要进行暴力催收等成本较高的行为,这是一类交易成本;另外,讯息费用也是交易费用中的一种,它涵盖了我们平常用以代指风险的未来的不确定性。薛兆丰在介绍利率时,未重点提及交易费用,只是在本质是价格管制的利率管制上提了一嘴。不过,交易费用是架起现实和理论的桥梁,同时也是面对少数现象时理论的自我挽救。2利率是提前享用之价当我们把交易费用剥离出来,利息率一定是正的。费雪列出了两个理由,一个是消费者不耐烦,急于享受。薛兆丰特别将“不耐”这个词拎出来,它是陈彪如老先生在翻译费雪著作时采用的词语。如果不去想明天会怎样,“今朝有酒今朝醉”是我们最愿意接受的。第二个理由费雪说的是投资的机会,种一棵树,直到它成长为可以做成桌子凳子,这价值是增加的;投资的行为本来就是建立在价值增长的逻辑基础上的。这里有一个基本假设,我们的行为都是要追求自身财富的最大化,而财富就是所有收入以利率折现后的现值加起来。那在财富变化时,人的行为就会发生变化。那么财富会受到什么因素影响呢?首先是收入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医生反而会对他说:“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注重饮食等一切养生行为可被视为投资行为,一个人时日无多,投资获得的收入全部折现后对财富的影响也不大,不能补偿行为上的不耐。其次就是外部环境(薛兆丰称之为时局)。如果环境动荡,人们不知未来在哪儿,也会增加消费而减少投资,这时候他们面对的利率其实是较高的,即明天的收入折现到今天没那么值钱,那还不如及早享受。薛兆丰举的例子很新颖,文物会从兵荒马乱的地方流转到和平的地方,因为在和平地方的人们眼中,文物要更加值钱。另外还有其他因素,薛兆丰称其为想象力和传统文化,这涉及到主观价值和特殊理论,缺陷是难以观察。3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张五常认为,消费和投资是可以分离的。怎么说呢?假如借贷市场没有交易费用,“现在想怎么消费”和“为以后增加多少消费(即投资)”是可以分开决策的,只要保证财富最大化就好。张老的原话是:“你可以尽倾所有投资于一个项目上,然后借钱来花天酒地一番。”薛兆丰将没法一下子完全享受(消费)的物品称为耐用品,在购买耐用品的时候,一定有部分钱用于投资。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艺术品。但是这是理想的状态,即借贷市场没有交易费用。现实中交易费用是一定存在的,那么一个人的收入是用来投资还是花天酒地就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奇葩说》有一期节目的辩题是“年轻人该不该啃老”,其中很多辩手都提到了自己年轻时挣钱养活自己的经历,我们可将一切参与工作获得酬劳的行为视为人力资本价值的提前兑现,这里有个前提就是借贷市场的利率是可观的,而双方的某些争议,可以视为啃老利率高低的争议。例如,父母愿意白给钱,但要求你之后的选择要听命于他,说明交易费用不为零,利率为正。
为什么会认为较早挣钱是在消耗成长的机会和效率呢?背后的共识是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往往预期自己有着较好的前景,对应着低利率,因此较晚再兑现自己的人力资本才是理性的选择。
突然想起单位的一个同事,在我忧惧自己未来不知道怎么走时,他安慰我的说法是“及时行乐”,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每天不顾健康状况地抽烟。用这个框架来解释就是,未来对他而言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对应极高的利率,这使得一切投资对终身财富的影响不大,所以即时消费重于预先投资。
北京中科白癜风“平安医院”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nr/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