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中国经济学界的对马克思经济学在利率以及货币理论上研究抱有兴趣。
马克思与凯恩斯一样,都不赞成人为的实施信用上的紧缩,也不赞成纯粹为了遵守金本位的规则而缩减信贷,招致萧条。
在马克思看来,年的法案将会导致商业银行在危机爆发时,大量的储藏银行券,然而金本位之下的国际支付又使得黄金作为储备金将会在流通过程中减少。这也就是说,在人为的增加了需求的同时,却又减少了供给,最终带来利息率的升高与经济危机。
这和凯恩斯批评英国年的法案所持有的一些观点高度相似。可以说他们都不赞成通过人为的一些手段强制性的削减信贷。
——————
接下来我们再考察一下马克思的利息理论。马克思并不赞成心理所提出的节育理论,相反,他认为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之中才会产生利息。如果说他被储存下来并不被使用,将产生不了任何的利息,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这样的论述都是非常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和凯恩斯一样,都认为利息率的问题是一个牵扯于货币的问题。鉴于产业资本家需要从货币资本家手中借入货币以便在现实生产中要么作为支付手段要么作为购买手段起作用,因此,马克思将利息率主要定义为产业资本家,由于在给定时间间隔使用一定数额的货币资本而必须向货币资本家支付的成比例的货币额。
至于利率的决定,马克思完全清楚它是一种货币比率,并将其与已投入生产过程的现实资本的利润率相区分,而这种货币比率是由不同于其他资本形式的货币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所决定的。现在可以进一步问:货币资本的供求又是怎样决定的呢?马克思认为,“毫无疑问,在物质资本的供给和货币资本的供给之间,有一种看不见的联系;同样毫无疑问,产业资本家对货币资本家货币资本的需求,是由实际生产情况决定的。
——————
那么货币数量又是如何在经济中被确定的?马克思同样研究了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他将货币的使用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于消费过程中的流通需求,另一部分则是用于货币流通之中在不停资本家之间的流转。那样我们在给定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前提之下,货币需求便是两者之和。
当然这一前提需要商业汇票或者汇票代替支付功能。就是说他们需要被纳入到广义货币的概念之中。
——————
接下来马克思也同样探讨了在经济运行过程之中的货币变动。
在经济危机的不同阶段,货币形式上的转变以及货币数量的转变,还有流通速度的转变,都是在发生变动的。
在经济的繁荣阶段,随着各方面的价格上涨,工资提高,收入增加。
流通的货币量会增加,至少在一定限度内会增加;之所以是一定限度,是由于较快的流通速度又会限制流通量的增加。
在繁荣时期,用在收入的花费上的流通手段的量,将会显著增加。至于资本转移所需要的通货一方面,产业资本家之间以汇票形式流通的商业信用作为一种支付手段,通过连续背书的方式扩大了支付比例,而不需要任何货币介入;另一方面,受这一过程高流动性的影响,同一货币量的周转速度加快。因此,资本转移所需的大量通货相对减少,尽管其绝对量可能会增加。
相反,在萧条阶段,价格下滑,工资下降。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突然瘫痪的缘故,信心动摇,商业信用变得紧缺并且商业信用缩紧,从而,将汇票兑换为通货的需求必然以类似的程度增加。换言之,随着商业信用缩紧,对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需求将增加。同时,由于对到期票据履行现金支付义务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远超过收入的支出所需的货币量的减少所能抵消的部分,从而,对商业交易转移所需的货币量整体上增加了。
在上述过程中,呈现出了一种多方面变动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不同货币形式之间的转换取决于不同情形之下资本家的信心。而货币的数量也是随着价格的增加以及生产数量的增加呈现出同方向的波动。显然在马克思的论述过程中,这种波动是属于内生的。
而在这其中货币流通速度也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前景呈现出一种同方向波动的,在经济发展情况较好的前提之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
——————
如果说大家对货币理论很了解的话,就会发现马克思的货币理论相当的有意思,并且富有深意。这还是我们所强调的一点,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更有一种现实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10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