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极简A股史1野蛮生长阶段


核心观点导读:

A股进程已有29年,主要分为六个阶段,当下正经历第六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分别为:-年野蛮生长阶段,-年为国企融资、庄家乱舞阶段,-年国有股减持、造成近五年熊市阶段,-年,股权分置改革和人民币升值、热钱流入,酿造沪指涨6倍大牛市,与国际金融海啸背景下大崩溃及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维稳阶段——至于大跌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A股此会也被卷入全球金融海啸之中(第一次与国际接轨的亲密接触就遭遇大风暴);

还有第五个阶段,即-年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资本市场多层次建设推进到创业板和新三板这样的层级阶段——该阶段内伴随着金融杠杆放开,一场人造牛、大水牛、改革牛出现在-年,但众所周知,杠杆牛的本质特征就是双刃剑,去杆杠之际就是市场崩盘的开始,事实也是如此,年6月后,全市场都忙于救市和逃离,继而在上演暴涨和暴跌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后第五个阶段在最后一年里戏剧性地落下帷幕。

在本节里我们列出了每个阶段里那些人那些事,例如在第一个阶段里,我们探讨了“8.10事件”、“国债事件”,管金生、魏东、戴志康等发迹于这个阶段里的典型人物的故事。

......

-年:A股野蛮生长阶段那些事

A股缘起:政府融资需要的产物

年12月,朱镕基(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召开了上海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当时背景下的金融改革问题,决定建立证券交易所。当时,上海最大的任务是筹划开发浦东,开发预算就是几千亿。为了解决资金的难题,于是,上海就把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也一并写进了开发方案。众所周知,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间点。有些人预感,中国股份制的试验,可能从此发生倒退。朱镕基对设立交易所一事十分忐忑,逮着一次机会,朱镕基把这件事情当面向邓小平作了汇报。没想到邓小平肯定地说,“好哇,好好干,不要害怕。”“你们办吧,办了再看,办了不好,我们再改嘛!”

一年后,即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大约又一年后,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挂牌成立并运行。

可是在投资者没有市场意识的基础和环境之下,在以政府为主导创建的股市里,A股注定了从一开始就充满着投机和政府干预的基因。

A股市场第一次牛市和第一次干预也正是在这种氛围之下仓促上演的。年初夏,深交所上市了“老五股”,其中深发展银行股价为每股.78元,比接近于实际价值的发行价格上涨了%,在当年4月份拆股后,6月底股价再度上涨到每股24.85元,比拆股价又上涨了%。与此同时,其他几只老股上涨情况是,金田股份每股83元,比发行价涨了%,万科每股7.13元,比发行价上涨了%,安达股票每股8.76元,比发行价上涨了%,原野股票每股53.21元,比发行价格上涨了%。那时候的股价上涨逻辑基本上是由供需失衡所造成了,所谓僧多粥少的局面造成“老五股”股价被爆炒。在这种狂热下,政府担心的并不是投机引发的经济问题,而是投机使得政府机关“人去楼空”。于是政府第一次干预开始了,即年10月,深圳市委出台规定:党政干部不得买卖股票。而这一规定就直接造成了股市第一次长达9个月之久的下跌。其中年的4月22日甚至出现了零成交的尴尬情况——用我们当前专业的说法,叫做流动性枯竭,这种情况在年股灾和年熔断时经常出现。

接下来就是政府救市了。年8月,深圳市政府引入了所谓的“平准基金”,又叫“调节基金”,有交易印花税、股票溢价发行收入、基金利息收入等构成。当年9月7日,在深交所指挥下,调用2个亿的“调节基金”买入龙头股,以稳定股市。7天后,市场信心开始的得以稳定。

我们回顾A股深市第一次牛熊演变,发现以下特点:即,一次经验缺失或者有意放任酿造一场疯狂牛市,而一次干预却造成一次危机,于是又一次救市的干预开始拉上序幕,从而酿造下一次新的牛市。

深圳市场如此,当时上海市场也同样如此,但在此我们就暂且不表!

对此不禁使我们感慨,A股市场从创建的那天起就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或者替政府融资的功能。这一点区别于欧美股市,乃至香港联交所等的创建出发点和基因。所以,A股从此注定了就绕不开政策市的逻辑。

“8.10事件”始末——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年,经过近半年的上涨,股市充斥着满是牛市的亢奋。直到该年8月份,演绎出了所谓的“8.10事件”,该事件更能体现出那个年代里中国股民的真实面貌,尤其是人性贪婪和丑陋一览无余。太阳底下并无新鲜事,人性堕落的大阴沟,在A股市场创建伊始,就存在并反复上演着。这件事的原委是这样:

年,认购新股时需要填写一张“新股认购抽签表”,而交易所规定,一张身份证只可以认购10张这样的抽签表,且每张元,中签率为10%,一旦中签,每人就可以购买0新股。任何一个贼聪明的脑袋都会算一笔账,这是高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溢价的好事,有了这张抽签表就意味着捡到宝。所以,无数人犹如潮水般涌入深圳。

但问题是,有巨大利益的地方必然就会勾引人冒险犯罪。当时,在各个销售站中饱私囊和舞弊的普遍存在,使得成千上万的购买者没有购买到抽签表,致使这些人感到悲愤不已。在那年的8月10日晚上,他们打出“要公平、要股票”的口号,向深圳市政府方向游行示威。随着事态发展愈演愈烈,逐渐酿成暴力事件,甚至出现打砸抢劫的违法行为——为平息民愤,深圳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最后决定次日增发50万张抽签表,但是新股发售量不变——这意味着每张抽签表可以认购新股数量下降到股。

虽然已经抢购到抽签表的人不高兴,但还是妥协了这种行政安排。于是,轰动一时的“8.10事件”被平息下来。

接下来便是调查和处罚舞弊者,清查与整顿涉案人员——未曾想人数高达多人。

回顾“8.10事件”,算得上是A股史上首个典型群体事件,并且带有明显野蛮特征。反思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丑陋、吃相难看的一面,尤其是在金钱利益与职权挂钩关联时,人性此时此刻的选择是堕落,而致使人性堕落的则是股市这个“大阴沟”。

深究原因,我们发现,A股这个从一开始创建那天起就带有野蛮和非理性特征的市场,尤以“老八股”起,动不动就高达几十倍、甚至百倍的涨幅表现,着实让穷怕了的国人终于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希望,所以,一直以来我们说“炒股”而非投资,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这个基因注定了让A股从一开始就带上了“野蛮”与非理性的特征,它很容易让人展示其动物精神。也正是如此,至今为止,这个场所一直以来都极容易使人陷入疯狂、令人变得贪婪无厌。它,无疑就是个让人性堕落的大阴沟!

年“国债事件”

时隔二十多年,如今找回“国债事件”的参与者,他们仍旧心有余悸地如是说:“这个事件对中国期货业影响实在太大了,经历过的人一辈子都忘不了。”“‘’国债期货合约上惊心动魄的厮杀,现在说来依然历历在目。”——究竟当年“国债事件”发生了什么?我们一探究竟。

开始之前,先来普及下什么是国债期货?

国债期货本是非常好的金融衍生品。它底层的“东西”是国债。众所周知,国债由政府发行保证还本付息,风险度小,被称为“金边债券”,具有成本低、流动性更强、可信度更高等特点。但是,当时我国国债发行较难,主要靠行政摊派。年发行的国库券,发行一年多后,二级市场的价格最高时只有80多元,连面值都不到。行业管理者发现期货这个东西不错,可以提高流动性,推动发行,也比较容易控制,于是奉行“拿来主义”,引进国债期货交易,在二级市场上可以对此进行做多做空的买卖。在本质上,这种交易做的只是国债利率与市场利率的差额,上下波动的幅度很小。这也正是美国财政部成为国债期货强有力支持者的原因。

“”国债炒作背景:

其炒作主要源于贴补率的博弈逻辑。年,国内面临两位数的高通胀压力,银行储蓄利率达到10%以上,固定利率的国债自然少人问津,当时公布的保值贴补率为8%,而且每月都不断上升,到12月突破两位数,受此刺激,“”国债期货的价格开始直线上涨。从年10月的多元上涨到年初的多元,上涨了20%多。

而“”国债应该在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补贴率,每百元债券到期应兑付元。与当时的银行存款利息和通货膨胀率相比,“”的回报太低了。于是从年2月初开始,市场上开始传闻财政部又将提高保值贴补率,“”国债将会以元兑付。

炒作经过:

面对传闻,市场出现了急剧分化,权倾一时的国内证券界“教父”人物,时任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认为,宏观调控三年的三大目标第一条就是治理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因此没有可能再提高保值贴补率,而且财政部也没有必要为此多支付10多亿元的利息,使财政更加吃力。管金生的观点代表了当时一批券商的看法,因此,他们把宝都押在做空上。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开发总公司开始进场坚定地做多,当时市场上绝大部分的中小散户和部分机构也做多,他们的看法就是通货膨胀短期内肯定是控制不住的,保值贴补肯定会涨,“”国债的兑付价也会跟着涨。

到年的2月中旬,“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市场界限已经清楚的划出来了:满山遍野的散户和中小机构,跟着“多头司令”中经开做多;万国证券和辽国发等一批机构做空。到2月23日,“”合约每涨跌1元,万国的账面上就将浮动4亿元的盈亏。有知情者后来评论说,其实这个时候,多空都已经没有退路了,由对政策预期的差异变成了市场上的资金博弈。

巅峰对决:

年2月“”国债期货合约的价格一直在.80—.30元间徘徊。年2月23日,提高“”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百元面值的“”国债将按.50元兑付。一直在“”品种上与万国联手做空的辽国发突然倒戈,改做多头。“”国债在1分钟内竟上涨了2元,10分钟后共涨了3.77元。国债每上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个亿。按照它的持仓量和现行价位,一旦到期交割,它将要拿出60亿元资金。毫无疑问,万国没有这个能力。其负责人管金生铤而走险,当日16时22分13秒突然发难,砸出万口(每口面值0元人民币的国债)卖单,把价位从.30打到.50元,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这个行动令整个市场都目瞪口呆,若以收盘时的价格来计算,这一天做多的机构,包括像辽国发这样空翻多的机构都将血本无归,而万国不仅能够摆脱掉危机,并且还可以赚到42亿元。

可当天夜里11点,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正式下令宣布23日16时22分13秒之后的所有“”品种的交易异常,是无效的,该部分不计入当日结算价、成交量和持仓量的范围。经过此次调整当日国债成交额为亿元,当日“”品种的收盘价为违规前最后签订的一笔交易价格.30元。基于此,万国证券在劫难逃,如果按照上交所定的收盘价到期交割,万国赔6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管京生自己弄出的局面算,万国赚42亿元;如果按照.30元收盘价平仓,万国亏16亿元。但是上交所的决定无疑让万国证券和管金生输了个精光。

为什么万国证券有这么多资金做空呢?

原来,在当时,国债期货保证金的标准定在2.5%,也就是缴纳万保证金可以做1亿元市值的交易,20%以上的上涨幅度意味着在短短的三个月内,买入者已经有了相当于本金十余倍的暴利!投资机构能日进千万,欣喜若狂。

当时有这样一个插曲:某机构客户代表上午打电话给公司本部,要求再想办法筹资,趁行情如火如荼再做0万进去,但过了一小时后,该客户电话再次打回本部,告诉那边说:你那0万不用筹了,我这边刚才已经赚出来了!

换句话说,当时资金杠杆高达40倍之多。而管金生无疑就是钻了这个空子进行了一场不服输的豪赌,类似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巴林事件”,而管某人无疑充当了那个魔鬼交易员的角色!

教训和启示:

缺乏法律法规约束。年11月22日,提高“”国债利率消息刚面世,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国债期货就出现了振幅为5元的行情,未引起注意,许多违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在“”国债的前期交易中,万国证券预期已经形成错误,当出现无法弥补的巨额账面亏损时,干脆以搅乱市场来收拾残局。事发后第二天,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中国证监会、财政部颁布了《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终于有了第一部具有全国性效力的国债期货交易法规。但却太晚了。

保证金规定不合理,炒作成本极低。“”事件前,上交所规定客户保证金比率是2.5%,深交所规定为1.5%,武汉交易中心规定是1%。保证金水平的设置是期货风险控制的核心,用元的保证金就能买卖2万元的国债,这无疑是把操纵者潜在的盈利与风险放大了40倍。这样偏低的保证金水平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甚远,甚至不如国内当时商品期货的保证金水平,无疑使市场投机成分更为加大,过度炒作难以避免。

缺乏规范管理和适当的预警监控体系。涨跌停板制度是国际期货界通行的制度,而事发前上交所根本就没有采取这种控制价格波动的基本手段,出现上下差价达4元的振幅,交易所没有预警系统。当时中国国债的现券流通量很小,国债期货某一品种的可持仓量应与现货市场流通量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并在电脑撮合系统中设置。从“”合约在2月23日尾市出现大笔抛单的情况看,交易所显然对每笔下单缺少实时监控,导致上千万手空单在几分钟之内通过计算机撮合系统成交,扰乱了市场秩序,钻了市场管理的空子。

管理漏洞,透支交易。我国证券期货交易所以计算机自动撮合为主要交易方式,按“逐日盯市”方法来控制风险,而非“逐笔盯市”的清算制度,故不能杜绝透支交易。交易所无法用静态的保证金和前一日的结算价格控制当日动态的价格波动,使得空方主力违规抛出千万手合约的疯狂行为得以实现。

监管职责不明确。中国的国债期货交易最初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推出的,《办法》颁布前,中国一直没有在法律上明确国债期货的主要主管机构。财政部负责国债的发行并参与制定保值贴补率,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包括证券公司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审批和例行管理,并制定和公布保值贴补率,证监会负责交易的监管,而各个交易组织者主要由地方政府直接监管。多头监管导致监管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监管措施上的真空。

反思之余:

“”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痛,以至于有段时间一提到期货人们总会联想起欺诈、疯狂和混乱。

淮南的柑橘很香甜,但是到了淮北就成了苦涩的“枳”。我们在引入金融创新工具的激情中忘记了要先打理好这里的监管气候和土壤,给它一个营养丰富的环境它才能顺利成长、恢复本性,否则只能是因发育不良而早夭。

国债期货的基础是利率市场化,虽然目前利率市场化的工作已经启动,但程度还不够。因此,国债期货的推出应该等待利率真正市场化的那一天。等待需要耐心,等待更需要技巧。

非常有意思的事,在这次“国债事件”的巅峰对决中,它不仅创造了中国金融市场上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同时它还集中闪现了我国第一代操盘手们的身影。可以说,这个事件背后实质上是我国早期金融江湖的一场大决斗、大厮杀。成王败寇,谁胜谁负,其间有不少故事和人物值得说道说道。

野蛮生长阶段里那些人(第一代操盘手的故事)

管金生——证券教父

通过前面介绍可知,有着证券“教父”之称、时任国内最大券商万国证券总经理的管金生,在这次“国债事件”中充当了一名重要角色。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正是由于这位教父的错误判断和错误的“豪赌”行为,继而哺育了一批市场成功者,所谓中国金融市场中第一批操盘手。据有人说,管金生的做空,输掉了几十亿,但是帮助那些做多的机构或者个人赚了几十亿,从而培养出了几十甚至几百个百万富翁。时过二十多年,你很难想象,在如今诸多位大名鼎鼎的资本人物中,如戴志康、魏东、周正毅、袁宝璟,甚至四川涉黑的刘汉等,据传他们都曾受益于这位教父的“恩惠”,因为这场事件进而改变了人生。

但是,如今回观这些百万富翁后来的命运,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们之中很多人似乎都中了“国债事件”的魔咒般,至今少有善终的,不是自杀就是进了监狱甚至被判死刑。

而始作俑者的管金生,这位证券“教父”因为此起豪赌事件被接受调查,最后因为行贿和挪用公款罪于年2月3日被判有期徒刑17年。相较于我国金融市场才刚刚成立了几年的时间里,他的资本人生仅仅是昙花一现,从此就早早落下了帷幕。

戴志康——据说在“国债事件”中赚了万

随着近年来P2P一个接一个案发,时间走到年8月,国内最大互联金融平台的上海证大金融也在劫难逃,而证大的掌门人戴志康也已投案自首。追溯戴志康25年来的资本人生与投资故事却是要从他参与“国债事件”说起。

据说,在这次事件中,戴志康赚到万元。正是源于这笔成功的投资,继而开启了他接下来一连串的资本投资动作。例如,在将其他方面的投资资金收拢回来后,连同从国债期货中赚到的万,再加上10倍杠杆,总共筹集2亿元,在年最为低迷之际,大量建仓苏常柴股票。据统计,直到年春节后,由他实际控制的证大集团已经持有苏常柴0万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5.95%,为其第二大股东。接下来,即年开始,A股新一轮上涨行情启动,直到该年6月份,股市达到一个高点,苏常柴的表现更是市场中一只大黑马。于是,他开始出货,每涨一点就卖出一些,直到卖完时,在该股的操作上一共赚了2个亿,他个人赚了1个多亿。

此后,他又用同样的手法,在四川长虹(戴志康真正为众人所知貌似是在四川长虹的投资上)等股票上再次斩获无数。

也许在股市投资上的重大成功,膨胀了其自信心,于是在本世纪初,我国房地产刚开始起步时,他又开始集中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遗憾的是,对房地产的投资他或许有太多的个人情怀,从而影响了他的判断和决策,从而使得他在前期房地产投资还是较为成功,但后面却深陷喜马拉雅项目,难以自拔。直到年时,基于资金链的紧张,他被迫退出房地产——为此他对外界释怀说,他还是热衷和善于搞金融,房地产只是玩玩。正如他所说,接下来他确实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而有了大家都知道的证大金融平台——号称国内最大P2P平台。

再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证大金融陷入兑付风波,数十万客户投诉和闹事,搞得天下皆知,名震一时。而证大公司于年8月29日,因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法院起诉。案发后,戴志康个人亲自到警局自首,并被采取刑事措施。接下来等待他的,就是法律制裁和审判,还有牢狱之灾。

魏东——涌金系创始人,据说在“国债事件”获利2-3亿

在当年“国债事件”的多空大战中,管金生代表了空方主力的操盘手,而多方主力就是“中经开”为代表,据说这场战役,尤其是在交易所发文认定最后几分钟的做空交易不合法、要作废,中经开账面上因此获利数十亿——而江湖传闻,魏东就是当时中经开的主要操盘手。

虽然事实上,早在年以前,魏东已经离开了中经开,独自在上海创办了涌金系,而上海涌金事业最开始主营业务就是国债期货。由此断言,魏东多多少少是这场事件的参与者之一。另外有传闻,当时中经开高层与魏东通过可靠渠道获知财政部底牌:国债按.50元兑付。

究竟事实怎样,无人知晓,但是此后,魏东的涌金系以惊人的速度在资本市场攻城略地:全面参与转配股、法人股受让、新股配售等一级市场、一级半市场业务。同时以知金科技为平台,孵化多个创业企业。到年时,涌金系还控股了上市公司九芝堂。年控股成都证券,到年12月,国金证券成功借壳成都建设完成股改。

再往后,根据相关报道,到年时,魏东的涌金系旗下净资产已经超过亿,他个人以50亿元在首富榜上排名名,在胡润榜排名第13。但是,正当魏东和涌金系版图扩张至最为辉煌,个人事业处于巅峰之际,8年4月29日,他在北京紫竹院附近家中跳楼身亡,享年42岁,自杀原因不详。

周正毅——前上海地产大亨

周正毅,年出生于上海杨浦区,前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原农凯集团公司董事长,曾被国际知名杂志福布斯封为上海首富。对此人的了解多是源于他和家人的奢侈之风,还有传闻他曾与香港女明星杨恭如有过绯闻。但是鲜有人知的是,他早年也在金融市场大有斩获,据传他在国债中也赚了大钱,此后继续在年、年的股市中发了大财,年开始做铜期货,此后两年在铜期货市场回报相当丰厚。

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3年9月5日,周正毅因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和操纵证券期货交易价格罪,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批准,被上海市公安机关依法予以逮捕。4年6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周正毅有期徒刑三年。年5月,周正毅刑满释放。年10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获取了周正毅行贿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相关证据,决定对周正毅予以逮捕。年12月周正毅被上海检察机关采取“强制措施”。年1月21日,周正毅被依法逮捕。年11月30日,上海二中院认定,周正毅犯单位行贿罪、对企业人员行贿罪、行贿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和挪用资金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16年。

仔细剖析周正毅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问题富豪”的“资本魔方”:他制造电解铜交易假象,骗取80余亿元银行贴现;他用一家企业的资金收购了同一家企业的股权;为了获取炒股资金,他以百万元的房产、现金行贿国家工作人员。如今,这些黑幕一一曝光,它们警示着人们:健康的市场经济绝不能允许这些东西存在下去。

袁宝璟与刘汉——二人恩怨或源于金融市场博弈而起

据传二人发家史都是源于在金融市场中赚到第一桶金,刘汉是在-年炒期货赚到大钱,此时袁宝璟也在从事金融市场投资,他采取的资本玩法被人们总结为“51控49+融资再循环”——年初,他以收购条件相当宽松的万元资金,获得海尔生物制品有限公司51%的股权。对剩下的49%股权,他又精明地和其他股东签了一个“股权回购合同”,承诺在一定的年限内,按同样的价格买过来。这样,他就拥有了这家资产估价0万元的企业的全部产权。随即他又将其抵押给银行,贷到0万元,再用这0万元,买到了一家资产评估为万元的怀柔温阳制药厂51%的股份。而后,再以温阳制药厂股权抵押借款,进行下一步的运作。这种高风险杠杆的连环运作,使他就像一个高超的杂技运动员,连续做出了一个个高难度动作,获得了一阵阵掌声;也使建昊实业资产瞒天过海,用障眼法迅速增值。以此类推,建昊实业一口气在怀柔收购了13家这样的企业。年秋,建昊集团终于将总部移至北京,此时,他账面上的资产总额已高达30亿元,负债率11%,拥有的子公司和下属企业达60多个。

根据以上线索分析,不排除二人也在年“国债事件”中都曾赚到了大钱。但是也正因为此种交集,结合案发后的报道,我们大致可以揣测出二人之间恩怨的发起或许就是源于金融市场的博弈所致。据说,有一年,袁宝璟和一些朋友吃饭,就曾夸下海口说:“在中国玩期货业,没有不看袁宝璟眼色的,没有不听袁宝璟吆喝的。”但袁宝璟的真正对手正是刘汉。年,袁宝璟在期货市场上突然翻盘,彻底遭遇失败,据称损失应在1亿元到2亿元之间。那1亿到2亿元,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这种“哑巴损失”,叫他每天都钻心地疼,叫他不得不萌生只有杀了刘汉,才能解心头之恨的念头!

根据案情报道,袁宝璟还真的雇佣了杀手去暗杀刘汉,结果都遭失败。后来因为受到雇佣杀手的威胁和纠缠,便将该名杀手灭口。案发后,他本人和家族三个兄弟被警察抓获,他和其中两位兄长都被执行了死刑。

而幸免于两次暗杀的刘汉,人称四川“教父”,也未得善终,此后也因为周永康案也被处于死刑。

二人的恩怨故事早已过去,但是其最终的结局,无疑印证了那句老话:“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看样子,做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敬畏之心才是最重要的。

时针走到年末,到此为止,在我国金融市场的第一阶段——即野蛮生长阶段里的那些事那些人暂告一段落,此时A股市场也刚好走完了第一轮牛熊转换。具体如下所示:

从-年结束,一共61个月,5年时间,沪指在走势结构上刚好一个上涨段(最低点95点起)与一个下跌段。这个阶段是我国股市开始创建初期,犹如一名初生婴儿,还极不成熟,谈不上所谓的各种基本面逻辑或者政策逻辑。当时市场貌似只有贪婪亢奋的情绪和各种弱肉强食的恶性博弈。这种特征体现到股市走势结构上就是暴涨暴跌。

注:以上为《极简A股史》第一小节内容。







































医治白癜风偏方
白癜风品牌影响力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zz/48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