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球友崔霸天兄的帖子,想起了之前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说下我的个人理解:
为什么要设置利息调整这个二级科目:
结论:
因为发债的定价问题导致存在折价溢价的发行价格,
因此导致投资者多付或少付了超过债券面值的钱,
因此在算收益时,不能按面值乘以票面利率来算(花W买到一份面值1W且年化0.%的债券,因为起码有无风险收益率的存在,我们能说每年赚了1W乘以0.%的钱吗,亏得耶批呀),
所以要把名义收益调整为实际收益,因此出现了利息调整,
另外一种理解是,是基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合理的确认投资收益,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该笔投资给企业带来了利润,那么对应的成本(溢价)\补偿(折价),也应在确认收益时同时确认,因此就按期摊进利润表
同时准则这样搞,也为了避免了利用高溢价\高折价等不合理的投资方法来人为调整投资收益从而影响当期利润
一、科目设置:
“持有至到期投资,我们先来看百度的科目设置:
“此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应当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和品种,分别“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等进行明细核算。其中,"利息调整"实际上反映企业债券投资溢价和折价的相应摊销。
做账时,会按债券面值记入二级科目成本中,与实际付的钱的差额,记入利息调整里;
二、折价溢价形成的根本原因:
因为不同企业加上不同的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加上资本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形成的市场利率与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的差异,并且资本永不眠,allcashisequal;
当市场利率大于票面利率时,投资者趋利避害,不愿意接受企业发行的债券,企业融资困难,
当市场利率小于票面利率时,该企业的债券利息看似较高,投资者会去购买,则企业融资容易。
但由于高于\低于市场利率,给发债企业带来了较高的融资成本\\增加了融资难度,于是发债企业为了其债券能够被投资者接受的同时控制融资成本,就采用溢价\折价发行的方式发行债券,其实也是市场的自然选择(详细具体的债券发行定价一定比这复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sx/8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