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资产配置夏普比率过3的量化经理美国量


白癜丸价格在哪个价位区间 http://m.39.net/disease/a_4342729.html
前段时间我们发表了对华尔街资深量化交易前辈高光华先生采访的上半部分《量化交易是将众多弱认知组合优化成强认知》,在下半部分中,高光华先生谈起了他对量化策略以及当前市场境的一些想法,仍是金句不断,干货满满。“由于散户一般没有耐性,可能直接挂一个限价大单,如果没有成交就取消了,过一阵子再放一个。所以散户的行为模式,很容易就被识别出来……有了订单流信息后,做市商就更有可能判断出,造成市场冲击的大单,是因为你知道了额外的消息做出的,还是仅仅因为没耐心或过于激进做出的。”“多因子策略是对动量因子的重新包装,本质也是个CTA策略。你把它里面的持仓挖出来,其实跟CTA一模一样......在当前货币政策下,信用传导机制失效,流动性驱动资产价格的现实不易改变,我对这些在传统利率环境下对未来因子收益的预期没有信心。”“美联储原以为放的水会足够分散,普惠大众,但是现在的流动性传导机制跟过去已经大不相同了。资金基本都进了头部的大科技股里面。这些头部大企业股权相对集中,受益的大股东会将资金再投向帮助成长股IPO上市的VentureCapital中,从而形成了对成长股的反哺。”“疫情对全人类来说都是灾难,但是对中国大陆来说,可能是个机遇。我认为接下来至少1-2年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更加无可替代...我非常看好未来中国大陆的投资机遇的,在新兴市场中,中国的前景最为乐观。”01传统多因子策略的溢价已结束,其本质是动量因子和流动性溢价Q:能描述一下您平时的投资分析逻辑吗?高光华:主要是研究一些算法和测试方法,还有怎么处理一些输入数据,比如财报数据、另类数据、市场微观结构,包括成交量、订单流、价格,还有趋势或均值回归等。但这些不固定的,做量化要生存下来,至少需要5个以上比较多样化的模型。要做好量化投资,关键有两点:一是运气,任何人挣钱都不能排除运气成份。判断一个人的投资表现是不是运气非常困难,关键在于对模型做好因果分析。比如在西医上检验某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时,还需要看这种疗效是偶然出现的结果,还是治疗方法确实有效。投资持续做得好的人,就不光是运气好了。第二点是数据分析。交易的数据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就是同时性,也就是因子模型中的风险因子。两组股票的同涨同跌性,虽然你不知道它涨多少跌多少,但是如果你能抓到它同涨同跌的特性的话,就可以用对冲的方式把这种风险去掉。对冲掉风险因子后,剩下的部分在时间的维度上就有了一定的统计规律。另一部分就是噪声,但是噪声又可以分成两部分:白噪声和异象(anomalies)。白噪声虽然没有什么规律,但其总体分布是可以大致判断的。白噪声和之前讲的风险因子一样,都是可以被分散化掉的。然而,异象是事后才看得出,但是事前是没法预测的,有的是因为别的市场参与者有额外的信息,而我们没有导致的,例如内幕信息。还有一些异象,是因为一些大的机构拥有的资金流数据,例如一些大行在给ETF做市,还有一部分就是一些高频做市。举个例子,现在很多零售券商不收佣金了,但他们可以将这些散户的订单流,卖给高频做市商。散户的订单流是很容易被高频做市商识别的,因为散户一般没有耐性,可能直接挂一个限价大单,如果没有成交就取消了,然后过一阵子再放一个。另外,由于这些高频做市商有了你的订单流,他们可以抢在你的单子前面去成交,还可以利用你的大单产生的市场冲击,做均值回归获利。有了订单流信息后,做市商就更有可能判断出,造成市场冲击的大单,是因为你知道了额外的消息做出的,还是仅仅因为没耐心或过于激进做出的。所以,没有这类数据的小机构相比大型高频做市商,在日内交易中就会有很大的劣势。尤其是现在很多大的做市商都是交易所会员,他们对交易所制定政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交易所现在动不动就推出新的交易订单类别(ordertype),一般散户可能只知道限价单或者市价单,但交易所有几十种的单子,不同种类。虽说推出新的订单类型是为了促进交易,但同时也使高频做市商站在了非常有利的位置。而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不知道或者说没尝试过这些订单类型。Q:能否谈谈对量化多因子策略研究的见解?高光华:我觉得传统多因子策略的溢价已经结束了。从很久之前,整个框架都是Beta了,不只是说某一个因子。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优化过程,再加上因子构建,已经是Beta了。这个Beta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模型的Alpha失效变成Beta,我讲的是从多因子策略的方法论来说变成了Beta。这几年很多人讲AQR和桥水这些公司,但他们巨大的资产规模就决定了不可能大规模频繁调仓,必须长期持有。在这情况下,最有效的只有动量策略。因为长期持有不可能用均值回归,没办法频繁交易。所谓的风险因子,就是在几个大的动量里调仓。所以,我很多年前就说多因子策略其实是动量的重新包装,所谓的盈利动量,本质上就是价格动量。多因子策略其实也是个CTA,你把它里面的持仓挖出来,其实跟CTA一模一样。过去利率市场询价由无形的手决定,最终定价是多样化的市场参与者的供求平衡,而当下的利率是由美联储主导的,美联储不仅操控了各期限的国债利率,也对房贷债和公司债上下其手。所以,在当前货币政策下,信用传导机制失效,流动性驱动资产价格的现实不易改变,我对这些在传统利率环境下对未来因子收益的预期没有信心。Q:就连价值因子,也是动量吗?高光华:价值因子其实跟流动性溢价分不太清。因为一般价值股都是不怎么交易的,没什么成交量,那不就是低流动性。很多时候大家讲自己的是不同的因子,规模、价值、低波等,但它们真的有本质不同吗?价值因子和规模因子的相关性就非常高。当然我说的主要是欧美,不包括国内。国内监管也好,市场结构也好,都不太一样。我觉得国内有些地方还是挺有意思的,在美国没有地域板块的说法,但国内是有的,比如江浙一带、东北一带,这是一点。然后国内关联公司比较复杂,一个公司可能关联出一大串,要是知道更多内情的话,能一下穿透出大概三五十家公司来,甚至上百家,特别复杂。如果能够把这个东西掌握的话,还是有很大搞头的。当然这就不是因子模型了。还有供应链这块也很有意思,这是欧美过去比较成功的一个领域,不过现在也不太成功了。Q:今年价值股与成长股的收益差,接近了年科网股泡沫时的位置,随着疫苗的出现,年11月以来价值股开始跑赢成长股,有些人觉得价值股在未来5-10年的长周期内会持续跑赢成长股。您对这种量化因子择时怎么看?高光华:因子择时确实有人做得很好,但是根据我自己的经历和了解,十年维度的因子择时是没有意义的。量化的本质玩的就是统计,统计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有足够大的样本数量。假如你有个数据点,你的标准差就是1除以根号等于0.1。一个人的投资生涯如果有30年这么长,以10年为一个择时周期的话也就只有3次机会,根本不足以衡量这个人量化择时到底行不行。实际上,有十几年经验的投资者已经算是资深的了,他的因子择时对了一次到底是运气,还是真的有效,谁也说不清楚。价值因子在过去十年表现不行,为什么在下一个十年就一定行了?学过金融数学的,都知道马可夫过程,比如你掷硬币,每一次会掷出正面还是反面完全是独立事件,前面连续掷出9个正面你就认为下一次掷出反面的概率更大,是没有道理的。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还跟掷硬币不同,价值股和成长股谁跑赢谁的概率并不是50/50。大家看到前面成长股一直跑赢价值股,还会认为成长股跑赢价值股的概率本身就更大,即使这个概率是50/50,那继续押注成长股至少不会吃亏。当然,如果还有其他因素导致价值股跑赢成长股的概率增加,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一些公司受疫情的影响被过度抛售以至于估值过低,但还不至于倒闭,就会发生明显的均值回归行情。02理解当前流动性传导机制,是量化投资与全球资产配置的关键Q:那么在当前流动性驱动价格的环境下,您怎么看待整个量化投资的长期前景呢?高光华:对于量化投资的长期前景我比较谨慎。从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国家来看,量化投资已经成了一个“宏观游戏”。整个企业的基本面跟它的信用,或者说债券收益,已经脱节了,这是一个由美联储或外部驱动的流动性游戏。所以我觉得机会在于,你要找出所谓的流动性的传导机制,这很关键。正常来说,美联储放水,受影响的首先是回购市场,接下来是商业票据、国债、抵押贷款、投资级债,再到流动性稍低的像普通的抵押贷款,股票应该是传导链条的最后一环。因此在以往通过债市的动态去建模交易股票还是很有用的。但现在ETF这种极具流动性的产品出来了,期货产品也更多了,很多人同时做,就产生了新的效应。这就是为什么今年涨的快,跌的也快。因为现在钱太多了,他们也有更丰富的交易手段去影响原有的流动性传导机制。做量化的很多人讲自由度,比如自由度是或。但基本面跟市场脱节了,因为主要资金来源是美联储,整个资本市场有效的影响因素我想可能少于5个,这就相当于你拿5只股票做量化投资。我觉得美国最近几年的表现,与美联储关系很大。美联储放水的6万亿都去哪了?餐厅、诊所没拿到多少,零售小卖部也没拿到多少,都在大银行和大基金里,大家能不生气吗?但是美联储觉得:我在救经济,股市都上去了。所以说,现在美国的问题在于社会分化,分为有投资的阶层和没有投资的阶层。很多人即使原本很富裕,但已经退休了,风险偏好比较低,觉得不能承受股市的风险,投资到固收产品里,就会被落下。因为现在没有什么固定收益,只能进股票。美联储主要救这些大银行和大企业,它今年就直接买了公司的债券。美联储以前说自己的两大政策目标是,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但去年9月又给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目标:稳定资本市场。最近美联储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902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