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国际贸易争端21讲十七利率平价公式国


你好,欢迎来到清华五道口《国际贸易争端》课堂,我是鞠建东。

这门课学到这里,你对于“危机”这两个字应该非常熟悉了。我们在第14讲说过,所谓危机,就是一个自我实现的、可以防范的恶性循环。如果你问我,在国际贸易这个大框架里,最常见、影响力最大的危机是什么,那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是国际金融危机。

历史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过很多次,其中,离我们最近、同时杀伤力极大的惨痛案例,就是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场危机是从泰国开始的,起因很简单,就是美元涨价了。

在年之前,泰国一直实行固定汇率政策,也就是说,泰国的货币,也就是泰铢,跟美元或其他货币保持着一个固定的汇率,当时,1美元大概可以兑换25泰铢。而且,泰国的出口总额和GDP,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然后问题来了,上世纪90年代,美元的升值是非常快的,泰铢的汇率盯着美元,当然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货币一升值,出口商品的总额肯定就会下降,于是泰国在年之后出现了巨大的贸易逆差,说白了,就是买的比卖的多,久而久之,泰国口袋里的钱就不够用了,那怎么办呢?只能借钱了。

当时泰国的资本账户是开放的,也就是说,向外国人借钱很容易。于是,大量的外债就此涌进来。年,整个泰国借的外债,超过GDP的60%,你想想这是多么疯狂的局面。

这么多外债涌进来之后,用来干嘛呢?当时泰国的实体经济不行,那只能炒房了,都知道炒房来钱快啊。从年到年,泰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了4倍,可想而知,全是泡沫啊。差不多一年之后,泰国的房地产泡沫就破裂了,股市随之下跌60%,那么外国资本一看,泰国的经济不行了,那我不陪你玩了,撤了。

于是大量外国资本集中地逃离泰国,钱一撤走,泰铢马上就开始贬值了。尽管泰国中央银行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想要维持固定汇率,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贬值的势头就像雪崩一样滚滚而来。到了年7月2日,泰国不得不宣布放弃对美元的固定汇率,当天泰铢贬值17%,随之爆发了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力有多大呢?泰铢的贬值幅度达到40%,一半以上的金融机构宣布停业,破产企业超过一万家,失业人数达万;泰国年全年的GDP,几乎都赔进去了。

举个例子吧,泰国有个股票投资公司的经理,叫施利华,他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是一位标准的亿万富豪,就在泰国闹房地产泡沫那几年,他把所有积蓄和银行贷款都投入到房地产里去了。结果,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泡沫破灭,房价暴跌45%以上。施利华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他不得不在胸口挂个箱子,每天在街头贩卖他妻子做的三明治为生。富翁如此,泰国普通民众的境况更是可想而知。由于物价飞涨,失业人数猛增,抢劫盗窃之类的社会安全问题也频繁发生,刚刚上任还不到一年的总理差瓦力不得不引咎辞职。

这场金融危机不仅让泰国元气大伤,还波及到了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引发了大量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破产,最终引发了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

可能有人还记得,年韩国人还发起了捐献黄金的运动,很多韩国大妈拿出家里压箱底的金戒指、金首饰去换成韩元,全国人民翻箱倒柜,一共捐赠了吨黄金,用来挽救韩国的经济。

简单地回顾完这段悲惨的往事之后,你肯定会马上问我,像这样的国际金融危机,为什么会一再地发生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防患于未然,让这样的危机不再发生呢?接下来的这两讲,我就带你来解答这两个问题。

这一讲,我们就着重谈一谈,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会一再发生?

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

说到国际金融危机。我们联想到的往往是货币贬值、股市大跌、失业率激增这些表象,但是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如果用一个经济学上的术语来概括它,就叫做“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听起来有点拗口,什么意思呢?

我给你带来了下面这张图,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国际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我把“自我实现的多重均衡”这个术语拆开,从后往前一个词一个词地给你做解读:

第一,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均衡。在经济学上,均衡的意思就是指供给等于需求,而达到这个均衡的关键就是汇率,但是,这个均衡,有很多个维度。

比如说,1美元兑25泰铢是一个均衡,我们称之为正常均衡;泰铢贬值60%,到1美元兑40泰铢,也是一个均衡;我们称之为危机均衡。大家对泰铢有信心,不抛泰铢,就是正常的市场均衡;大家对泰铢没有信心,抛泰铢,就是危机均衡——你看,这里就有多重均衡的叠加。

为什么说这个危机均衡是市场自我实现的呢?你想,一旦市场出现悲观预期,比如说年的泰国,房地产大跌,投资者预期泰铢会贬值,这个悲观的预期,就会马上带来一个自我实现的恶性循环——投资者预期泰铢会跌,这样资本就会外逃;资本外逃引起生产下降、价格上涨,这样就会使得实际汇率贬值;实际汇率贬值会使得抵押品,比如说房地产的价值下跌,抵押品的价值下跌会使得资金链断裂,而资金链的断裂使得泰国的消费、生产都进一步下跌;消费、生产的下跌会证实了投资人对泰国经济的悲观预期,而这个悲观预期会再一次引起对泰铢贬值的预期,再一次触发资本外逃,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个恶性循环会一直持续下去,一直等到泰铢贬值到一个均衡,也就是1美元兑40泰铢,才会稳定下来。

但是,这个新的均衡状态是有代价的——泰国GDP比危机前下跌10%,股市跌掉了60%。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是金融市场的危机,但是,对实体经济会造成巨大打击,你看年这场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一蹶不振,花了10年时间,也没有能够恢复到年之前的经济增长势头。

好,回头开头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国际金融危机会一再发生呢?这就得谈到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利率平价公式。

利率平价公式

从年亚洲金融危机这个实例里,我们会发现,金融危机有三个关键变量:汇率、货币政策(也就是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

这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国际金融的一个基本的理论,我们叫它“利率平价公式”,也可以叫利率平价理论。

这个公式在学术上的定义,叫做“两个国家利率的差额相等于远期兑换率及现货兑换率之间的差额”,听起来很拗口是吧?没关系,咱们抛开这个定义,其实说白了,一句话,所谓的利率平价公式,就是一个套利条件。

什么叫套利条件?我们就拿人民币投资的情况来打个比方吧。

假如我们中国的资本市场开放,你就既可以用人民币投资,也可以用美元投资。那么用人民币投资的回报,就是人民币利率,用美元投资的回报是什么呢?注意了,在我们国家你不能直接用美元买东西,所以你的美元呢,最后还得换回人民币。既然要换回人民币,那么用美元投资就有汇率风险。

所以呢,这个套利条件就是:

人民币利率=美元利率+汇率风险

假如这个等式的两边不相等怎么办,比如说,美元利率变高了,那么大家就会卖人民币,买美元,用美元投资,这样人民币就会贬值。但是别忘了,人民币贬值,汇率风险也会相应降低,所以加起来还是相等。

为了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利率平价公式,我给你打个跨币种投资的比方,接下来的内容可能会有点烧脑,我还会给你列数学公式,建议你打起精神来,因为这个公式非常重要——这么说吧,如果没有掌握这个公式,你根本不可能搞懂国际金融市场最基本的需求和供给关系,也不会明白汇率的门道究竟是什么。

我们首先假设中美两国的资本市场都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你可以自由地用人民币换美元,到美国去投资。

假定你手中有7万元人民币,中国的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美国花旗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利率是1%,假设当前1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是7,就是1美元等于7块钱人民币。

这个当前的汇率,我们也称为“即期汇率”,美元对人民币即期汇率是7。好了,接下来,你怎么投资呢?

第一种,直接存国内的银行,比如说工商银行,7万块钱,利率3%,一年后得到利息元,本钱加利息,一年后你有7元人民币;

第二种,存花旗银行,那么你首先要在外汇市场上把人民币换成美元,然后把钱放进花旗银行存一年,因为当前的即期汇率是7,那么7万人民币换成1万美元,然后存一年,得到美元利息美元,那么一年以后你有10美元,然后呢,你需要把这笔钱按一年后的汇率换回人民币。一年后的汇率就叫“远期汇率”。

如果远期汇率等于即期汇率,也就是说一年后人民币不升值不贬值,还是1美元兑7块钱人民币,那到时候10美元就等于人民币,这肯定不如存中国的银行。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人都会选择把钱存在中国的银行。

但如果一年后人民币大幅贬值了,比如1美元可以换7块5角人民币了,那你存一年花旗银行就相当于得到人民币,那就比存中国的银行得到的7人民币要多,就应该存花旗银行。

由于市场上有许多像你一样的投资者,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710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