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读书笔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


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1.html

之前了解薛兆丰教授的观点,大多通过奇葩说这个节目,零散不成章法。读过本书后,我本人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系统性理解和体会,当然也在某方面存在不同见解。如果你在当下这个金钱支配的社会环境中想要了解经济学原理,不妨读读这本书。

1、稀缺

经济学建立在“稀缺”这个基础上。稀缺并不是一个假设,而是一个基本事实,稀缺是人类始终面临的基本约束。资源是稀缺的,地理位置是稀缺的,信任是稀缺的,连美貌都是稀缺的。

是什么造成了稀缺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二是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所以稀缺产生了竞争和价值。同时人类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哪怕物质无限丰富。

2、成本——不要只盯着钱

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通俗来解释,一个选项的成本,是指所有与这个选项互斥的其他所有可选项当中价值最高的那个。

例如我家在长安街上有个祖传铺位,专卖茶叶蛋。我的想法是,这个铺位是我家的产权,不用交租,因此我经营茶叶蛋摊位的成本几乎为零。但这个想法并不对,因为成本是指放弃了的其他可能性的最高价值。

如果有人愿意出2万元来租这个铺位,那么坚持卖茶叶蛋的成本就是2万元;如果有人愿意出3万元,那么成本就是3万元。成本只跟放弃了的最大收入有关。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不可收回的支出。既然没办法收回,也就没办法放弃,因此沉没成本不是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但凡提到成本,我们一定是向前(未来)看的,而不是像后(过去)看的。

3、边际

亚当·斯密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的问题:水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水的价格却非常低。钻石对人的生命来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但钻石却非常昂贵。是钻石给人带来的幸福大,还是水给人带来的幸福大?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用到“边际”的概念。

边际是指“新增”带来的“新增”。例如,边际成本是指每新增一个单位产品所需要付出的新增成本;边际收入是指每多卖一个产品能够带来的新增收入;边际产量是指每新增一份投入所带来的新增产量;边际效用是指每消耗一个单位的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

进一步我们需要了解边际效用递减定律。即在单位时间内,随着人们消耗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不断增加,消耗这种商品所能带来的新增享受迟早都会下降。

现在我们来回答之前的问题。当我们花钱的时候,我们花的第一个铜板用来买水,因为它是必需品,第二个铜板也是买水,第三个、第四个直到第一千个还是买水,这时水带给我们的边际效用已经相当低了。这时候我们会动一个念头:第一千零一个铜板,能不能买一点点钻石呢?

因为这一个铜板价值的钻石,可以很好的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当我们选择用第一千零一个铜板买钻石的时候,在边际上,水和钻石给人带来的幸福是一样大的。

追求边际效用和边际成本的平衡,可以使得总收益最大化。比如吃馒头,每多吃一个馒头带来的边际效用在递减,但与此同时,每多吃一个馒头,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总有那么一个时刻,当我们多吃一口馒头所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我们继续吃馒头所付出的边际成本时,我们就会停止吃馒头,因为再吃就得不偿失了。

因此,如何最有效的利用有限的资源呢?办法就是把资源分摊到不同的用途上,并确保资源在这些不同用途上获得的边际效用都趋于相等;如果出现不等,则应该不断把资源用到边际效用较高的用途上,直到资源在这种用途上带来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与其他用途的边际效用相等为止。这就是边际平衡的概念。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边际平衡的高手,即将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在自己所能涉及的所有领域和活动中,根据边际平衡的规律来分配,从而使得总效用达到最大。

4、价格——如何减少竞争的无谓损失

价格有三个作用:

1)传递关于稀缺的信息。什么东西缺了,那件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

2)指导生产。生产同样的东西,有好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到底应该选择哪一种,价格能够告诉我们。

3)做出奖惩,决定商品分配。因为价格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与惩罚工具,比如在股市中,价格会奖励高卖低买的人,而会惩罚高买低卖的人。

稀缺是永恒的,而短缺和过剩都是价格受到人为干预的结果。当价格过低时,就会出现短缺现象,人们不得不展开价格以外的竞争方式,来争夺他们需要的商品;而当价格被人为拔高以后,就会出现过剩现象,卖家就不得不采用价格以外的方式,才能把东西卖出去。

比如围绕春运期间火车票是否应该涨价的话题争论了许久。目前火车票的价格是受到人为干预定价而不是市场定价的,在运力紧张的春节期间,由于稀缺和价格过低导致短缺,人们就不得不通过黄牛(实名制以前)或者抢票软件(实名制以后)来开展额外竞争,所以票价实际还是上涨的,只是被别的渠道把涨价的钱挣走了。而像飞机票这种市场调节的定价模式,则基本杜绝了加价环节。

5、耐心——想象力决定生产力

前面都是讲的关于东西不够的问题。现在我们在时间的维度下讲讲耐心的问题。首先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时间,起源于人的耐心。只要与时间有关的现象,都涉及利息。而根据时间维度,世界上所有的产品和资源,都可以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易耗品,一种叫耐用品。耐用品只有在时间维度上才能体现它的价值。

之后我们再引入一个概念:不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急躁。在消费的问题上,人有时间上的偏好,而不耐是人的自然倾向。

人们总是更喜欢今天确定的消费,而不喜欢明天不确定的消费,所以花钱有冲动,而存钱没有。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漫长的采集社会和农业社会,在当年的情境下,一份食物如果今天不吃,明天可能就坏了或者被更有力量的人类抢走,所以不耐是那个年代深入人类基因的行为习惯。

在时间维度上,不耐产生交易。人们的不耐程度不一样,导致对于手上耐用品的估值不一样。有些人认为一件耐用品现在更值钱,想要出手;另外的人认为同样的耐用品未来更值钱,想要买入,这时交易就产生了。

同时这件耐用品现在和未来的价格差与时间的比值,就是利率的雏形。所以不耐也是利率的基础,未来的不确定性越高,补偿就越大,利率就越高,反之亦然。

风险是不确定性的具体呈现,更高的不确定性导致更高的风险,也就带来更高的回报。所以在投资领域,如何提高自己的耐心,同时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零风险多数时间等于零收益),是提高综合收益率的不二法门。

6、比较优势原理与分工协作原理

大卫·李嘉图最早提出比较优势原理,其含义是指,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如果把有限的资源,比如时间和精力,只用来生产对他们来说机会成本比较低的那些产品,然后跟别人交换,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总价值就能达到最大,而且每个个体的境遇都能得到改善。

比较优势可以是个人,可以是家庭,也可以是国家。比较优势来自自己与自己的比较。自己跟别人比,可能样样都比别人差,但是自己跟自己比,一定会有比较优势。我们只要生产一种产品,从事一种活动,就一定得放弃其他机会,我们在放弃的机会之间进行比较,找到机会成本最小的那种,就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但如果我们假设有一对儿双胞胎兄弟,他们所有先天情况都完全相同,那么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对此曾做出回答:即使两个人完全一样,他们随机掷骰子各自选择一项工作,全力以赴地干下去,然后进行交换,也会比他们两种工作都做会更好。因为分工和合作仍然能够替双方带来更大的财富。

首先分工可以减少不断切换工作所带来的成本,降低不必要的损耗;其次分工可以促进熟能生巧,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分工也使得机器替代人类成为可能,进一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所以以比较优势为指导,通过分工合作,一定是对双方都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是奠定当今世界自由贸易规则的经济学基础。

7、信息不对称——谁的话语权更大

基于一个基本事实: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人际间本来是不存在互信的。那么在交易的时候,如果优质产品与劣质产品无法区分,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逐渐建立信任,促使交易完成呢?

1)重复交易。重复交易是最常用的办法,为了再次交易,就会减少欺骗。

2)第三方背书。找到一个交易双方共同信任的第三方,来变相提高交易双方的互信程度。

3)增加附加成本。比如高档餐厅通常餐具和装修也更为华丽,通过这点来告诉顾客它提供的菜品物超所值;有些大公司规定高管出差必须坐头等舱,也是在变相彰显企业实力。

4)以沉没成本取信于人。付出沉没成本会给予对方信号,即付出方打算长期合作。

5)人质或质押。显而易见人质更多用于古代,质押更多用于现代。

8、宏观经济学家的六大共识

1)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主要靠供应方面的因素。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还是要看它的生产力。

2)短期的经济波动,往往来自需求方面。例如人在消费时表现出的非理性,货币流通量变化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引导作用,政府短期的经济政策所造成的影响等。

3)从长期看,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也就是说不可能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降低失业率。

4)从长期看,货币增长率决定了通货膨胀率,滥印钞票迟早会造成通货膨胀。

5)政府试图微调经济周期是做不到的。因为政策的实施存在时间滞后现象,所以微调是不可能的。

后记:我从08年开始炒股到现在,不赔不赚,现在想想真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假设通货膨胀率12年来固定不变为3.3%(年4月中国CPI同比增长3.3%),大致相当于我炒股每年的年化收益率为-3.3%,12年累积下来本金的实际购买力只剩原值的67%,三分之一的钱就这样亏没了……

如果喜欢请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650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