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在劳动市场中,工资会随着供需的变化而快速


引言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理论,新古典学派的主要观点是“自动均衡”的充分就业理论。19世纪60年代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的正式形成。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不仅承认了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这个事实,且认为工资刚性的存在并不能通过调节工资来完全达到劳动力市场供求均衡。但是从完全竞争、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和充分灵活的货币工资等角度出发,仍否定非自愿失业的存在。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总产出Y是资本K与就业L的增长函数,即资本K的大小与数量,被看作是经济社会过去几年的投入所确定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金储备情况下,经济的产出Y取决于就业量L,即总生产出随总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就业平衡则是根据劳动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实际工资的变动方向相反,而劳动力的供给和实际工资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

由于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的竞争性,因此,在劳动市场中工资会随着供需的变化而快速地发生改变。如果有失业,即劳动力的需求量比提供的劳动力少,那么实际工资就会急剧降低,因此雇主就会增加雇用工人,降低失业率;所以,当劳动力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时,其就业量必然是完全的,而长期的大量失业将不会出现。即使是在经济大萧条期间,马歇尔的学生皮古(A·C·Pigou)也曾在《失业理论》中指出:“全面就业的强劲趋势是完全自由的。

目前的失业问题,正如以往的任何情况,都是因为摩擦性的抵抗,使人们无法快速地对工资和物价做出恰当的调整。”并由此产生了“自愿失业”与“摩擦失业”。“自愿失业”指的是劳动者不接受现行工资而自己选择待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和技术上的原因造成的失业。在新古典主义的理论框架下,其主要采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曲线作为分析工具,并且依然以“萨伊定律”为理论基础,认为劳动力市场决定就业水平,就业水平决定短期产出水平,因此产出与就业在短期内具有一致性。

但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决定了劳动力市场均衡时所决定的就业量是充分就业,长期和大量的失业是不存在的,因此经济增长与就业始终为正向关系。新古典主义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来进一步描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般指由索罗和斯旺创立的一个较系统地论述经济增长的理论体系。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模型“索罗模型”是对哈罗德.多马(HarrodDomar)模型的生产函数进行修正,在生产函数中引入技术进步因素,并假设资本与劳动之间可完全替代。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劳动与资本是经济增长变动的基本要素。进一步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首先可经济增长与二者之间存在函数关系,并且经济增长能够增加劳动需求从而促进就业;其次劳动与资本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当劳动过剩时,可采取劳动密集型较高的生产方式降低资本-产出比,这样既可以扩大生产又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达到增长与就业一致变动。最后,索洛模型中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为一致性变动关系,经济增长能够有效的促进就业,但其也揭示了技术进步率、资本投入增长、资本与劳动的投入产出比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负向关系,其借鉴意义在于提供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存在非一致性关系的可能性。

凯恩斯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理论。凯恩斯主义学派是在年至1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后出现,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经济现象。凯恩斯针对当时经济萧条和失业状况严重的现象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的概念,并且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需求理论。凯恩斯指出“有效需求”和它的变化规律是理解劳动就业问题的重要线索。

有效需求商品的总供应价格和总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下的社会需求,而“非自愿失业”则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两个重要方面。凯恩斯指出依靠货币工资的减少恢复充分就业在现实中和在理论上都是行不通的,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够达到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状态,长期失业是存在的。凯恩斯主张通过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并认为大规模的国家投资才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而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是充分就业的基础。

后凯恩斯主义延续了凯恩斯的主要思想,承认了非自愿失业,并且用工资粘性理论替代了工资刚性理论,但凯恩斯和他的追随者们依然没有意识到产出与就业之间可能存在非一致性。当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即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但通过政府干预政策即可扩大需求从而使产出达到潜在水平,因此产出和就业增长在凯恩斯框架下依然是具有一致性的,甚至凯恩斯认为国民收入“几乎等同”于就业量。

凯恩斯的分析是短期、静态的分析,哈罗德-多马模型可以视为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动态版,进一步诠释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密切关系以及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每年一定程度上的投资是刺激生产扩大生产规模的保障,而扩大生产规模必然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哈罗德认为,自然增长率必然大于实际增长率,而只有当实际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才能避免失业,这显然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在现实经济体系中难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假设,均衡增长是难以实现的。

综上所述,在凯恩斯主义的框架下,理论上存在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可能性,但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却难以实现,这是由于均衡增长本身是不高度不稳定的。在现实中实现充分就业是很难的,也可以理解为在凯恩斯主义框架下存在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非一致性关系。但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增长理论又提出:如果资本产出比率保持不变,那么在保证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的情况下,通过刺激储蓄和投资政策,就能实现产出增长和就业增长。这是因为刺激储蓄和投资政策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如果经济增长率低于自然增长率,那么经济就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增长。

结语

这一结论正是50年代和60年代各国通过投资最大化实现产出与就业同时增长的理论。哈罗德-多马模型揭示了经济增长和就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虽然达到自然增长率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但是其借鉴意义在于他指出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长率,才能够促进就业的同时维持经济平稳运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1198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