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新剑桥学派认为,是货币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正是货币的存在,才使储蓄和投资发生了不一致,所以,货币也就成了影响经济实现最佳增长的因素。
一、货币有害论
人们称马歇尔之后的新古典学派为剑桥学派,但是凯恩斯之后的剑桥学派继承人琼·罗宾逊为首的新学派,同原来的剑桥学派代表人物马歇尔在理论上发生了对立,成为新剑桥学派。关于货币对经济的作用问题,新剑桥学派一直持否定态度,从而在这个问题上可谓独树一帜。
货币对经济的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存在货币,使收入和支出、储蓄和投资不一定能相一致,也使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不一定能相等,因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根据传统理论,经济获得最佳增长状态的条件是投资等于储蓄,这也是凯恩斯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或者说,有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两者在量上发生不一致,那么,经济就得不到最佳增长。
二是货币信用制度使生产资源较多地用于利润高的投资品的生产,较少地用于工人所需的消费品的生产,从而使两者发生结构性矛盾。这就使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下降,导致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偏离,从而促使工人要求提高货币工资,结果引起工资提高、物价上涨的螺旋式通货膨胀,最后产生大量失业现象。
与数量说不同,以琼为首的新剑桥学派笃信货币数量不能说明物价水平变动问题,而货币工资率才是影响物价水平的根本。也有人认为,琼等关于货币作用的理论,反映的是货币中性论,而不是有害论。“新古典模型关于货币供给仅影响价格总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产量和就业的观点一般标以“货币中性论”。”因为新古典学派模型的特点是经济的两分法,即实务部门决定相对价格和供给与需求的数量,货币部门决定价格总水平。
二、凯恩斯的积极论
凯恩斯通过其主要的三本书的出版,摈弃了传统的的“二分法”,将货币分析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了货币需求、价格、就业、利率及均衡等问题。总起来看,凯恩斯关于货币作用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出现失业,是由于生产量不足,而生产量又决定于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则决定于社会的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换言之,要扩大就业,就要扩大生产;要扩大生产,就要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就要扩大投资(因为边际消费倾向有下降趋势,故不如扩大投资);而在个人投资不增加的情况下,就只能要求扩大政府投资,实行政府干预经济。
早期的凯恩斯是个货币数量论者。他说:“让我们假定公众和企业发现这样做比较有便利:所持的现金与K个消费单位等价,另有K通过支票能在银行获得,再假定,银行把它们的潜在负债(K)中比例为r的部分以货币的形式保持。我们的方程就成为:n=P(K+K)(这里n是货币数量,P是价格水平)。只要K、K和r不变,我们就能得到与以前相同的结论,即n和P一同增减。”
在他看来,价格和货币数量“一同增减”,而价格水平的变动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水平波动的原因。因此,要稳定生产水平,必须靠国家调节货币数量和银行的存款准备率。所以,在《货币论》中,凯恩斯极力说明投资和储蓄均衡是稳定价格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前提。
在《通论》中,凯恩斯论及货币虽然较少,但并非认为货币不重要。在他看来,“货币经济之特征,乃是在此经济体系之中”。这也与他反对二分法是一脉相承的。凯恩斯《通论》的指导思想,是使经济理论能处理现实的经济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所以,凯恩斯采取了短期静态分析方法。
然而,有两个问题却是在《通论》中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一是投资乘数影响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说,在理论上,可以算出投资乘数的值,但在实践中,乘数并不能达到;二是就业是个短期问题,而解决就业的过程却由于收入转化为储蓄,储蓄转化为投资,再由投资转化为收入,从而成为一个长期过程。所以,长期化的过程和短期的目的往往衔接不起来。甚至可以说,相比而言,凯恩斯要达到的目的即解决的问题-就业——是静态的,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动态的。
从而,必然形成一种矛盾。这个矛盾没能被凯恩斯本人所解决,而是由其追随者解决了。“就其核心而言,凯恩斯体系实质上是静态的。这种静态理论对于达到他内心所悬的目的来说是足够的,特别是对于建立他的就业不足均衡学说来说是足够的。”虽然在他看来货币数量对就业或收入的影响是先通过影响利息率然后对物价水平的变动发生间接影响,但还是能看出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凯恩斯关于货币对经济影响的分析,也同样得出其“短期性”结论。根据凯恩斯模型,有“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1”。然而,消费并不随收入同比例增加,相反,实践证明,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正如凯恩斯所说:“一般而论,当所得增加时,人们将增加其消费,但消费之增加,不若其所得增加之甚。”
所以,只有通过扩张投资来扩大有效需求。“除非消费倾向改变,否则就业量只能随投资之增加而增加。”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前者是投资者对于未来利润的预期,它将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递减,当降到现行利率水平时,投资则停止。因此,要保持投资水平,就要降低利率。而利率决定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与货币供给量。
他说:“所谓灵活偏好者,乃一种潜势或一种函数关系,设利率已定,则此潜势或函数关系决定公众愿意持有之货币量。令r代表利率,M代表货币量,亦即发生关系之理由。”在流动性偏好不变时,要降低利率就只有增加货币数量。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再通过投资乘数的作用以增大有效需求后,就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达到经济繁荣。
三、弗里德曼的积极论
约翰·斯脱特·米尔曾说,本质上,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货币更微不足道;但货币充当节约时间与劳动媒介物这一特性不在此例。对于那些即将进行的事情来说,货币只是使这一进程更为迅速、更为便利的机器,尽管当它不存在时,事物的进程在迅速与便利方面要受到一些影响:象许多别的机器一样,当货币这架机器出了毛病时,它仅产生出它自身的、且独立的影响。
由此可以看来,米尔只承认货币在节约时间与劳动的媒介物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货币仅仅是机器而已,且是独立运动的。然而,米尔的话自身是充满着矛盾的,因为他一方面承认“当它不存在时,事物的进程迅速与便利方面要受到一些影响”,另一方面又认为货币出毛病仅产生它自身的、独立的影响。同时,既然货币能使这一进程“更为迅速、更为便利”,则已经证明货币对经济有影响,何以再谈它仅仅是个“机器”而已呢!弗里德曼认识到了这些矛盾,并以此为突破口,批判地建立了自己的货币作用论。
他认为,货币虽然确实也是一架机器,但如果没有它,就会使许多事情在进行过程中遇到麻烦,甚至失败;货币对经济具有积极的影响。他说:“的确,货币仅是一架机器,但它却是一架极为有效的机器。没有它,我们无法取得我们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在产量及生活水平方面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这些机器遍布乡村,且它们多半只是使我们得以有效地行事,而在没有它们的情况下,我们想做成这些事情则需要以更多的劳动力耗费为代价。”
弗里德曼用一分为二的哲学方法,从问题的另一方面说明货币对经济的消极作用。他认为,货币的混乱也会导致经济的混乱,使经济运行机制失调。他说:“货币有着一种为其他机器所不具备的特征。由于货币的渗透是如此之广泛,所以当它出现问题时,所有其他机器的运行过程都会陷入混乱。”他认为,不但经济是为货币失调所激化,而且每一次重大的通货膨胀都是货币扩张所引起。
鉴于货币的这种作用,弗里德曼指出,在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货币政策是很重要的。同时,采取“单一规则”供应货币。他说:“为了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既避免大规模的通货膨胀,又避免大规模的通货紧缩,一个必要的先决条件是:与为价格稳定所必需的年3-5%的增长率相比,货币存量的增加既不能过分地快于这一水平,又不能过分地低于这一水平。”另外弗里德曼还研究了从货币供给到经济增长以及物价变化之间的时滞。
货币政策是能够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工具,能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并可以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它方面的主要波动。所以,应积极而合理地运用货币政策。也就是说,货币当局要运用自己所能控制的变量来指导自己,避免政策方面的大起大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11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