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初叶,对于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成果日渐丰硕,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有以下四个理论:消费不足论、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以及心理理论。今天让我们来分析前两个。
一、消费不足论
马尔萨斯(Malthus)与西斯蒙第(Sismondi)是消费不足论的最早提出者。到了近代时期,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Hobson)重新提出了消费不足论,并对消费不足论增加了新的诠释和见解,随后美国经济学家福斯特(Foster)和德国经济学家埃米耳?莱德勒(EmilLederer)也对消费不足论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凯恩斯(Keynes)并没有对消费不足论进行突出的强调,但是他对于人们的储蓄倾向从而导致需求减少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他的经济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提出了“消费倾向”概念一词,成为其理论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
消费倾向的内容和意义与消费不足论基本相同。消费不足本身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只是一种笼统模糊的描述,而且消费不足论有很多的版本,分别用来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
许多经济理论都以消费不足为基础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然而不同经济理论中消费不足的含义却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使用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萧条阶段,并没有对经济周期性发展的整个过程进行解释,从而使得消费不足论成为了一种危机或者萧条解释理论。
虽然并不容易对消费不足论进行总结和概括,但可以对其做一个简单的逻辑解释:
经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而技术水平的提高会改进以前的生产模式、提高了生产的数量,产量呈现出了一种长期增长的态势,产量的增加就需要相应购买能力的增加,但是因为购买力原本就不足或者收入的两极分化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进行储蓄,从而导致消费需求相对于生产数量来说显得相对不足,产品不能进行全部销售,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最终引发了经济危机。
在众多版本的消费不足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储蓄过度论,霍布森(Hobson)、福斯特(Foster)以及卡钦斯(Catchings)都在其相关论著中使用“消费不足”的概念来阐述“储蓄过度”的内涵,消费不足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不具备相应的购买力,而是人们进行了过多的储蓄,从而导致了实际用于支出的购买力远小于商品的生产能力,过度储蓄使得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了,最终引发了经济的萧条。
霍布森对造成人们过度储蓄的原因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分析,霍布森认为收入的不平等是导致人们进行过度储蓄的根本原因,社会中储蓄主要来源于社会中的高收入阶层,而低收入阶层的储蓄会相对较少,所以只有通过政府实施收入再分配的政策才有可能解决由消费不足导致的生产过剩的问题。
二、纯货币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Hawtrey)在年到年之间出版了《商业的盛衰》、《收入与货币》、《商业萧条及其出路》等经济学专著,霍特里在其专著中对纯货币理论进行了详细而充分的论述。
霍特里提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纯货币现象”,换言之,货币的波动是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现象的主要根源。霍特里提出,因为银行会轮流地进行信用的扩张与收缩,因而导致了经济发生周期性的繁荣与萧条的现象。
在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生产者通过向银行借贷来募集资金,并用于投资以扩大生产。当银行设定了较低的利率时,一些项目开始变得有利可图,生产者倾向于借入更多的资金,信贷开始了扩张的过程,市场的需求开始增加,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和利润的增长促使消费者和生产者分别提高了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使得市场需求进一步提高,并推动了物价水平的上涨,经济活动得以持续地扩张,并进入了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
然而,信贷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扩张,当银行因为现实经济情况不得不停贷扩张转而进行信贷紧缩的时候,经济扩张的过程就会戛然而止,生产者没有办法再进行融资,投资支出的水平出现了大幅地下滑,经济中出现了生产过剩的现象,经济开始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
在萧条时期,银行陆陆续续地收回了之前的贷款,银行所拥有的资金数量的提高,使得银行又有了进行信贷扩张的能力,从而推动经济由萧条开始复苏。
霍特里的纯货币理论认为,普遍性的经济萧条只能由信用的扩张与收缩来解释,其他的非货币因素虽然也可以导致萧条的发生,但这种萧条只是一种局部性的萧条,无法对普遍性的萧条进行理论解释。而且纯货币理论提出,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是由货币供应量以及货币流动速度的变化所决定的,短期利率的变动是影响信贷扩张的重要因素。
现代货币主义者就是使用了类似于纯货币理论的观点来对经济周期进行解释的。但是纯货币理论着重强调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这让大部分经济学家不敢苟同,就像哈伯勒(Haberler,)提出的,认为只要货币额可以无限制地进行提取,从而让经济的繁荣能够长久地保持,由此就可以彻底地消灭萧条,这一荒谬的说法不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1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