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澎湃新闻作者:叶映荷10月8日,中国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控股有限公司(LufaxHoldingLtd,下称陆金所控股)披露上市招股书,拟在纽交所上市,这也意味着国内金融科技领域三大独角兽——蚂蚁集团、京东数科、陆金所控股均步入上市正轨。除陆金所外,7月20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集团”)宣布在上交所科创板和香港联交所同步上市,随后迅速提交招股说明书并顺利过会,9月22日,上交所披露了蚂蚁集团及其保荐机构对上市委会议意见落实函的回复,同日,蚂蚁集团提交注册。9月11日,京东数字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京东数科”)科创板上市招股申请书也得以曝光。9月30日,其IPO审核状态更新为“已问询”。同为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集团被称为“全球最大独角兽”,实力最为雄厚,其在多个金融科技业务领域位列行业第一,市场预计估值或达亿美元;陆金所控股被称为“美股市场迄今为止最大的金融科技IPO”,上市前最后一轮估值已超亿元;京东数科则于年2月推出了业内首款信用消费产品京东白条,开创了互联网信用支付的先河,此前估值也已近亿元。尽管京东数科在招股书中强调,蚂蚁集团等公司的客户群体、经营范围、业务模式与其均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财务数据并不具直接可比性。但陆金所控股、京东数科招股书中均提到竞争对手蚂蚁集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三家巨头多维信息的比较或具有一定价值。三家金融科技公司有何不同?又是否具有相似之处?京东数科和陆金所控股哪些数据能与蚂蚁集团一比?背靠互联网、金融巨擘蚂蚁集团、京东数科与陆金所控股,分别背靠阿里巴巴(NYSE:BABA,.HK)、京东(NASDAQ:JD)、中国平安(.SH,.HK)三家企业,前两家为互联网巨头,后一家则为金融巨擘。蚂蚁集团前身是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蚂蚁金服”)。年10月,蚂蚁金服成立,股东为杭州君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简称“杭州君澳”)。蚂蚁集团的重要子公司支付宝于年12月由阿里巴巴集团设立。年9月,阿里巴巴通过全资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京东数科的前身是北京京东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京东金融”)。年,京东将金融业务独立拆分成后改名为现在的京东数科。陆金所控股则由中国平安“孵化”,中国平安持股42.3%、TunKungCompanyLimited(下称TunKung)持股42.7%。而TongjunInvestmentCompanyLimited(下称Tongjun)和LanbangInvestmentCompanyLimited分别持有TunKung41.0%和37.4%。其中,Tongjun代表中国平安某些高级雇员持股,其管理委员会成员为5名中国平安员工。相比之下,背靠互联网巨头的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实际控制权都在明星企业家手中。招股说明书显示,马云是蚂蚁集团的实际控制人,通过持有杭州云铂34%的股权控制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而后两家公司分别持有蚂蚁集团29.%及20.%的股份,以此马云间接控制蚂蚁集团50.%的股份。京东数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刘强东直接持有发行前总股本的8.86%,通过宿迁领航方圆股权投资中心、宿迁聚合数字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宿迁博大合能基金管理合伙企业间接控制发行前总股本的41.49%,共计占此次发行前总股本50.35%,通过特别表决权安排控制表决权总数的74.77%。发行后,刘强东直接持有总股本7.97%,表决权比例为42.61%,控制表决权总数的70.77%。蚂蚁集团业绩绝对额、增速均领先截至年6月30日,蚂蚁集团资产总额为.98亿元,较年年末增长16.33%;陆金所控股资产总额达.38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28.49%;京东数科资产总额达.92亿元,较年年末增长7.45%。在营收上,蚂蚁集团是当之无愧的行业老大,业绩和增速都处于领先地位。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营收达.84亿元,同比增长9.55%。年、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亿元、亿元,同比增长18.11%、45.58%,增速在减缓。京东数科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7亿元,年、年营收为.03亿元、.16亿元,同比增长33.69%、50.12%,近两年增长速度均高于陆金所。蚂蚁集团上半年的营收为.28亿元,同比增幅超过38%。年、年蚂蚁集团分别实现营收.18亿元、.22亿元,同比增长40.71%、31.08%,年增速反超陆金所和京东数科。在净利润上,蚂蚁集团净利润也呈现高速增长趋势,陆金所年和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略有降低,京东数科则在今年上半年处于亏损状态。蚂蚁集团今年上半年达到.23亿元,超过年全年净利润.7亿元,年净利润是年8倍多。陆金所控股上半年净利润为72.72亿元,同比降低2.75%,其年净利润为.17亿元,同比下降1.94%。京东数科则在今年上半年净亏损6.80亿元,在年实现净利润7.73亿,是年1.28亿元的6倍多。京东数科科研投入比重超蚂蚁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科技均是三家企业的发力点。蚂蚁集团年上半年技术研发费用分别为57.2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2.77%,年、年、年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05亿元、69.03亿元、47.89亿元,年、年同比增长54.28%、44.14%。京东数据的技术研发投入排第二,年上半年技术支出达16.19亿元,年、年、年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25.67亿元、17.43亿元、10.78亿元,年、年8同比增长47.27%、61.69%,年同比增速被蚂蚁集团反超。陆金所控股年上半年技术支出为8.49亿元,同比降低1.74%,年、年、年技术研发投入分别为19.52亿元、16.59亿元、13.02亿元,年、年同比增长17.66%、27.42%。同比增速均低于京东数科和蚂蚁集团,研发投入在年被京东数科反超。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在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上高于蚂蚁集团。京东数科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为15.67%,年、年、年这一比重分别为14.10%、12.80%、11.88%,比重逐年增长。而蚂蚁集团招股书显示,年上半年、年、年、年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7.89%、8.79%、8.05%、7.32%。蚂蚁集团牌照最为齐全在牌照上,蚂蚁集团的牌照最为全面,当前已有民营银行、网络小贷、基金销售、第三方支付、保险、证券和消费金融牌照等。京东数科已有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基金销售、保险、融资担保等牌照。陆金所控股则刚在今年获得消费金融牌照。三家公司各靠什么挣钱蚂蚁集团从支付起家,京东数科发展自金融服务,陆金所控股成长于网贷,三家金融科技公司来自不同的领域,走向相似又有所不同的道路。作为支付宝的母公司,蚂蚁集团定位于“中国领先的数字支付提供商和领先的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在支付业务基础上拓展版图。招股书显示,蚂蚁集团的营收总共有三大门类构成,分别是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数字金融科技服务、创新业务及其他,年1-6月三大项占比分别为35.86%、63.39%和0.75%。数字支付服务收入指的是蚂蚁集团在国内商业交易中,按照交易规模的一定百分比向商家和交易平台收取的交易服务费;就跨境商业交易收取交易服务费、产生收入;就金融交易及个人交易收取费用、产生收入;以及从商家服务取得收入。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是为金融机构输出技术服务获得收入,业务包括微贷科技、理财科技、保险科技平台,蚂蚁集团采取的是开放平台策略,该项收入为蚂蚁集团最大的营收来源。数字金融科技平台上,截至年6月30日止12个月内,在蚂蚁集团平台上使用过一种或多种数字金融服务的用户达7.29亿。并且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收入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39.41%,理财科技平台占营收比例为15.56%,保险科技平台占营收比例为8.42%。创新业务则是类似蚂蚁链等新型技术。蚂蚁集团在科创板IPO问询回复时表示,由于公司的蚂蚁链技术服务、金融云技术服务等涉及的相关技术均属于业内较为创新的技术应用,且行业整体对该等新技术的商业化模式(包括具体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收入模式等)仍在探索早期,因此该业务板块目前尚无行业内成熟的可比公司。而京东数科更强调“科技”属性。招股书显示,京东数科已将自身定位于“数字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只成为业务的一部分。当前,京东数科在AI技术、机器人、数字营销、智能城市、金融科技等领域均有布局。根据招股书,京东数科的营业收入可以分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以及其他。年上半年,三大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2.37%、41.68%、5.57%。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与蚂蚁集团数字金融科技服务类似,指的是京东数科为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和技术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帮助金融机构拓宽获客渠道、优化产品运营策略、提升风险识别能力、增强信息系统敏捷能力。主要产品包括信贷科技、信用卡科技、保险科技、资管科技。从年到年,再到年上半年,报告期各期,京东数科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1%。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指的是,京东数科建立的围绕中小商户、企业客户及其上下游企业为其提供业务和技术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主要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京东白条、收单及会员管理、票据平台。报告期内,京东数科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2.27%。截至年6月末,京东数科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超过亿元的产业链金融服务;累计为1.4万多家企业提供超过亿元的票据贴现和流转交易服务;累计主导发行了超过支应收款项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超过亿元。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则是为政府及其他客户提供数字化的解决方案。招股说明书显示,京东数科已在智能营销和智能城市两个领域推出了数字化升级、产业效率提升的科技解决方案。报告期各期,政府及其他客户数字化解决方案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05%。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蚂蚁集团均先后经历过更名,淡化金融、强化科技。相比之下,陆金所控股更专注于金融属性,力图科技赋能进入,满足客户的理财和融资需求。招股书中,陆金所表示,以蚂蚁集团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金融平台缺乏为借款人评估信用风险并向投资者提供合适产品的金融服务能力和财务数据,更多依赖社会行为数据进行信贷,因此陆金所具有这方面的优势。陆金所的主营业务分为财富管理与零售信贷,陆金所控股零售信贷业务由旗下平安普惠提供,财富管理业务由陆金所平台提供。年上半年,陆金所零售信贷、财富管理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为80.81%、2.72%。年至年,陆金所零售信贷总余额以26.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财富管理规模(不包括传统产品)复合年增长率为39.4%。年9月30日,促成零售信贷总余额达亿元,财富管理规模达亿元。零售信贷上,截至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将万累积借款人与50多家银行、信托和保险公司联系,以轻资本业务模式经营。截至年6月30日,陆金所信贷敞口仅为其未偿还贷款余额的2.8%。在财富管理方面,截至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与家机构产品提供商建立了联系,向万活跃投资者提供约种财富管理产品。另外,陆金所控股原有的主营业务——网贷业务的清退也取得重大进展。陆金所原为P2P行业龙头,据年7月18日澎湃新闻报道,陆金所平台表示,P2P业务正积极响应和配合监管“三降”要求。网贷业务正常运营,存量产品与客户权益不受影响。招股书显示,财富管理业务中,年下半年起陆金所控股不再提供B2C产品,并在年8月停止提供P2P产品,用资产管理计划、银行产品、私人投资基金等产品取代。陆金所控股的传统产品(P2P产品)存量已从截至年年末的亿元减少至截至年年末的3亿元。截至年6月末,陆金所控股的P2P产品存量为亿元,在财富管理规模占比下降到12.8%。其他产品投资规模日益增大,截至年6月30日,其他产品投资的规模达亿元人民币,而年末为亿元,年末为亿元。与此同时,网贷业务的清退也意味着陆金所的信贷业务需要积极接入机构资金。招股书数据显示,年上半年,零售信贷业务的新增贷款中,第三方机构的资金占比达到99.3%,来自旗下小额贷款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的自有资金占比缩小至0.7%,并且资金来源已无P2P产品。京东数科信贷业务逾期率表现略好尽管业务各有侧重,但在信贷业务上,三家金融机构均以输出技术为主。蚂蚁集团的收入中,微贷科技平台占总营业收入比例为39.41%,已然超过曾经的主营业务——支付。截至年6月30日,蚂蚁集团促成小微经营者信贷亿元,促成的消费信贷余额总计为亿元,其中98%的信贷余额均由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实际进行贷款发放,或已经完成证券化。消费信贷主要产品为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截至年6月30日止12个月期间,约5亿用户通过公司的微贷科技平台获得了消费信贷。与此对标的是,京东数科的京东白条和京东金条。花呗和京东白条同属于信用消费产品,符合条件的用户在购买时即可用这两种产品。借呗和京东金条都是数字化无抵押的短期消费信贷产品,通过技术识别用户风险,用户一经批准可即时使用信贷额度。年和年上半年,京东白条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61万人和.61万人,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达52.28%,科技服务收入分别为32.10亿元和17.94亿元。同期,京东金条的年度活跃用户数分别为.57万户和.17万户,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6%,促成的贷款规模分别为.15亿元和.17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8%。截至年6月末,金条产品余额中,由金融机构进行直接放款或已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比例合计约为96%。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蚂蚁集团在信贷业务各个数据都远高于京东数科,但近几年在逾期率上京东数科表现更佳。截至年12月31日、年12月31日、年12月31日,蚂蚁集团促成的消费信贷90天以上的余额逾期率为0.68%、1.01%、1.05%,小微经营者信贷90天以上的余额逾期率为1.10%、1.67%、1.57%。而京东数科促成的消费信贷资产90天以上逾期率分别为0.88%、0.82%和0.82%,中小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ls/6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