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体系,是为研究经济学的方便对具有相似学术主张和政策主张的一系列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进行的归总。主流经济学是指一定时期和地理范围内,在各种相互竞争的经济学说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的某种理论或学说。其主导地位或者表现为它在经济学术界得到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和赞同,或者是作为官方做出经济决策和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石,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经济学体系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下面是经济学体系的历史回顾
阶段一:古代中世纪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4世纪—公元15世纪)
一、古希腊学者
(1)色诺芬
(2)柏拉图
(3)亚里士多德
阶段二:近代西方经济学体系(16世纪—19世纪60年代)
一、重商主义(工商业本位)(15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下半叶左右)
1.代表人物
(1)(英)托马斯·曼《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2)(法)柯尔培
2.关键词
商业
3.理论背景
15世纪末,西欧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瓦解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和成长;地理大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给工商业、航海业以极大刺激;工商业资本发挥着突出的作用,促进各国国内市场的统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工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工商业资本加强的同时,西欧一些国家建立起开明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运用国家力量支持工商业资本的发展。随着工商业资本的发展和国家支持工商业资本的政策的实施,产生了从理论上阐述这些经济政策的要求,逐渐形成了重商主义的理论。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4.基本观点
(1)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这个国家如果没有贵金属矿藏,就要通过贸易来取得。
(2)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因此,伊丽莎白一世不仅采取许多有利于贸易发展的措施,同时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
二、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
1.代表人物
(英)
(1)威廉佩蒂(劳动价值论)《政治算术》
(2)亚当斯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创立者,强调自由市场、自由贸易以及劳动分工)《国富论》
(3)大卫李嘉图(绝对优势基础上提出相对优势贸易理论)
(法)
(1)布阿吉尔贝开始
(2)西斯蒙地
2.关键词
资产阶级、劳动价值论
3.理论背景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主要成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如利润、利息和地租等问题。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它把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范畴都看成是自然的、永恒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庸俗的因素。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威廉·配第开始,中途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
4.基本观点
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问题的研究的特征:他们把经济制度、阶级关系的研究同既定制度下的资源配置过程、各个经济变量之间作用机制的研究加以结合,即把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与既定制度下经济运行过程数量的分析结合起来。
(1)古典经济学特征:亚当斯密——李嘉图(“有意识的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当作“研究出发点”,“把交换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作了最透彻的表述和发挥”)
(2)古典经济学说的初步庸俗化:法国萨伊,英国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李嘉图门徒),麦克库洛赫(李嘉图门徒)。马克思认为这些人曲解了亚当斯密-李嘉图的古典经济学。
(3)古典经济学说的庸俗化:西尼尔、巴师夏、凯里(自认亚当斯密、李嘉图的继承人),开始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
阶段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产生和发展(19世纪70年代-20世纪30年代)
一、边际革命
1.代表人物
(1)(英)杰文斯
(2)(奥地利)门格尔(奥地利学派)
(3)(法)瓦拉尔
(4)(意大利)帕累托(洛桑学派)
(5)(英)马歇尔(剑桥学派)
2.关键词
边际分析、效用分析、消费者行为
3.理论背景
(1)古典经济学既无法解释一些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更无法有效解决它们。
(2)为此,欧洲出现了古典经济学之外的四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①发展社会主义
②支持行业工会主义
③通过政府管制经济、消除权利滥用和对收入进行再分配
④经济学的边际主义。
(3)边际主义放弃从劳动价值论角度为自由市场经济辩护,转而求助于效用价值论;其分析方法也从总量分析转向边际分析。
(4)但是与前三种方案不同,边际主义仍然坚持市场配置和分配,反对政府干预,抨击社会主义,并试图阻止工会行为,从而显示出其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连续性。
边际革命之前,经济学家把价值决定看作一个社会过程,价值源泉在于生产耗费中;边际革命反传统思路,从消费者行为出发研究价值问题,价值决定被看作个人的心理过程。因此,使得经济学由一门研究国家如何致富的学科,转而为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
4.基本观点
19世纪70年代开始,奥地利的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法国的瓦尔拉发现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维塞尔,庞巴维克,帕累托,马歇尔,克拉克等边际主义者形成了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体系。
对宏观经济的解释:
(1)(瑞典)维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挪威)福瑞希:采用总量分析法形成宏观动态均衡理论;
(2)(奥地利)熊彼特:在边际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的基础上“创新”经济发展理论;
(3)(英国)马歇尔、庇古和(美国)费雪:研究货币流通数量与物价水平关系形成货币流通数量论;
(4)(美国)密歇尔:国民收入理论。
阶段四:当代西方经济学思想(20世纪30年代—20世纪90年代)
一、凯恩斯革命
-年,爆发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萨伊定律”破产。凯恩斯发表《通论》总量分析方法阐述有效需求定律,认为有效需求大小取决于三个心理因素:消费倾向、对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凯恩斯抨击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摒弃了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经济学界进入“凯恩斯时代”,然而,年后,资本主义世界“滞涨”的出现,标志凯恩斯主义失灵。于是,当今西方经济学界众多思潮和流派纷争。
二、新古典综合派(美国凯恩斯主义)
1.代表人物
(1)(美)萨缪尔森《经济学》
(2)(美)阿尔文·汉森(萨缪尔森的老师)
2.理论背景
新古典综合派结合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和马歇尔的微观经济理论相结合,使得两大学派由对立转向共存。
汉森:发展凯恩斯主义
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命名为“新古典综合”,意在把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经济理论综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集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马歇尔微观经济学之大成的理论体系。
3.基本观点
(1)“混合经济”的理论模型:“混合经济”在实质上就是国家干预的、以私人经济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混合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2)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综合派通过建立宏观生产函数,指出可以通过调整资本数量和资本产出比率,使经济实现稳定增长。
(3)经济周期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周期理论是“乘数-加速数”理论模型。该模型是新古典综合派用动态过程分析方法建立起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型。
(4)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新古典综合派为了解释通货膨胀与失业并存的经济现象,将菲利普斯曲线纳入其基本理论框架中。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新剑桥学派(英国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剑桥学派是当代凯恩斯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帕西内蒂、约翰·伊特维尔等人。其理论叛离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而著称,所以被称为“新剑桥学派”。
2.基本观点
(1)与新古典综合派的分歧:新剑桥学派的方法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坚持抛弃均衡概念,树立历史的时间观念;二是强调社会制度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经济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点是把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问题结合起来考察,一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说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收入分配的变化趋势。
(3)通胀理论:新剑桥学派认为,要解释和说明经济“停滞膨胀”的原因,必须抛弃物价水平仅仅取决于货币数量的传统理论,回到凯恩斯关于物价水平主要受货币工资率支配的论断上来。
四、新凯恩斯主义
1.理论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是在滞胀的的历史背景下,在传统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理论体系遭到严重挫折之后,美国一些经济学家为了修补传统凯恩斯主义的缺陷而在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
2.基本观点
(1)非均衡分析:新凯恩斯主义试图从微观非均衡分析入手,在不完全信息、不完全竞争和价格缺乏弹性的前提假设下,在一个明确的分均衡关系中重建凯恩斯主义宏观理论及其微观基础,从而改变凯恩斯理论缺乏微观基础和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问题。
(2)失业:新凯恩斯主义拓展了凯恩斯的失业均衡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同时出现过度需求的非均衡状态,提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通过增加劳动力来源、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供给管理措施来改变多度需求状况。
五、货币主义学派
1.理论背景
年代后期,美国的通货膨胀急剧发展,年代初,出现了滞胀。在此背景下,货币主义异军突起,打着现代货币数量论的旗号,与凯恩斯主义分庭抗衡。该学派主张采取控制货币数量的金融政策来消除通胀。
2.基本观点
(1)货币需求理论:货币数量论首先是有关货币需求的理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2)消费的恒久收入假说:认为影响消费的不是人们现期不稳定的收入,而是恒久性收入,那么政府为了克服经济危机采取刺激现期收入的政策就是无效的。而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是由政府操控的。
(3)失业与通货膨胀:根据弗里德曼的观点,通货膨胀是而且只能是由于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快于产出的增长速度而造成的。
六、理性预期学派
1.理论背景
60年代初,约翰·穆思在一篇题为《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的文章中,最初提出了“理性预期”(Rationlexpectation)的概念,之后,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拉平等人循着理性预期的思路,阐发了诸如工资、就业、失业、货币、通货膨胀、经济周期、政府行为和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2.基本观点
(1)理性预期:它假定单个经济单位在形成预期时使用了一切有关的、可以获得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理智的整理。
(2)周期性经济波动理论: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同时,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原则,试图建立一个以理性预期为特征的经济周期理论,重新解释经济周期性波动现象。
(3)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不存在通货膨胀与失业此消彼长的关系。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值与实际发生值是一致的。
七、供给学派
1.理论背景
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马丁·费尔德斯坦、罗伯特·巴雷特、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等。供给学派强调对生产和供给的调节和刺激。
2.基本观点
(1)否定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认为失业问题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而是美国历届政府根据凯恩斯主义理论,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果。
(2)重新肯定萨伊定律,重视市场机制作用:通过储蓄、投资和人们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来提高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最好办法。
(3)降低税率,刺激供给:税收是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税率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
八、弗莱堡学派
1.理论背景
弗莱堡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具有较大影响的新自由主义流派,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盛行,成为联邦德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联邦德国的国家经济学。
2.基本观点
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一方面强调自由竞争,但又不同于新古典理论的自由放任;另一方面主张国家干预,但又有别于社会主义的国家统治。它所要的是国家有限干预下的自由竞争,通过国家的积极、适当、有效的干预来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以自由竞争来实现全民的繁荣富裕。弗莱堡学派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全民繁荣这一社会市场经济基本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
九、公共选择学派
1.理论背景
公共选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詹姆士·麦吉尔·布坎南和戈登·塔洛克。年代末他们两人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任教时,就开始合作创建公共选择学派。
2.基本观点
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人行为、政党的政治学、官僚主义等。公共选择学派继承了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基本假定,并将这一假定泛化到政治领域。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们在进行政治活动时,也是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的。
十、新制度经济学派
1.理论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这一学派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新制度经济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在当今西方经济学舞台上,该学派主要有两种。一是以加尔布雷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chool),另一个是以科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chool)。
2.基本观点
(1)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等等。
(2)产权理论:产权是一种权利,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是一个复数概念,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
(3)企业理论:科斯运用其首创的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单一生产制度体系—市场机制,拓展为彼此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包括企业与市场的二重生产制度体系。
(4)制度变迁理论:诺斯强调,技术的革新固然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但人们如果没有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的冲动,并通过一系列制度(包括产权制度、法律制度等)构建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巩固下来,那么人类社会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是不可设想的。
十一、行为经济学
1.理论背景
行为经济学是作为实用的经济学,它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现今经济学模型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而修正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设的不足。行为经济学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不是新学,只不过,自年代至年代,它沉寂了几十年。
年是个标志。心理学家DanielKahneman(卡尼曼)和经济学家VernonL.Smith分享了该年的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芙莱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这是该奖第一次颁给心理学家,也是第二次颁给没受过正儿八经经济学训练的学者。
2.基本观点
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是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阿莫斯(AmosTversky)在年提出的。所有关于行为经济学的著作,都绕不开这个理论。
行为经济学的四大结论是:
(1)前景理论
(2)后悔理论
(3)过度反应理论
(4)过度自信理论
行为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和发展才刚刚起步,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它把心理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来描述和解决很多传统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此,行为经济学提出了很多开创性的理论假设和理论观点,这些理论假设和观点同时与传统经济学某些理论假设和观点产生了分歧;可以说作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式和理论假设的新兴学科,行为经济学为传统经济学在某些问题的剖析上,创造了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它能对一定时期内存在的经济现象作出其独立的解释,并能很好地解释传统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
部分内容摘自百度、知乎,仅作学习参考使用,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ls/6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