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思考:通货膨胀下,我国过去面临的挑战具体有什么?——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形势更为严峻,资源约束更为严厉了。这在资金供求关系上表现为资金短缺的矛盾空前显性化,财政金融困难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财政资金紧张,连年出现赤字
一方面,由纵向筹资和资源供给的要求所决定,国家在经济建设上还承担着很大的投资义务;另一方面,由于资源供给机制和筹资模式的转换,国家财政存在许多减收增支因素,例如,降低上缴税利比例、增加物价补贴、提高工资水平等等,加之企业效益下降,国家增加财政收入更为困难。而信用型纵向筹资又提高了国家筹资过程的成本,例如,发行国债要有费用并要支付利息,银行存款利率的提高抑制了银行利润水平,减少了银行上缴财政的利润。这一切都使得国家财政很难实现收支平衡。因此,从年以来,国家财政年年赤字,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
供求矛盾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首先是农副产品提价,由此推动相关产品价格和工资水平提高。这使整个工业生产的成本上升。为了维持工业生产和盈利水平(这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来源的稳定),国家不得不允许工业产品涨价。而工业品涨价又反过来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成本上升,这又蕴育着下一轮的价格漂浮。同时,由于国家财政资金紧张,财政拨款减少,加之价格上涨造成建设项目成本上升,使得银行开始承受越来越强烈的资金需求(申请贷款)压力,信用资金非常紧张。
价格漂浮与信用资金紧张的共同作用使通货供应量的控制极为困难。一旦信用规模控制不住而形成信用膨胀局面,货币发行持续地超过实际资源的可供量,就将导致价格水平的大幅度上升,形成强烈的通货膨胀压力。实际上,80年代后期,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一直在不断增强。-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平均为.4,年高达.5,年尽管实行了财政金融的双紧政策,零售物价指数仍为.8。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配置效率恶化
产业结构矛盾突出,资源配置效率恶化。由于国家直接控制的投资资源减少,一些主要靠国家投资的部门,特别是投资回收期长、直接盈利率低、资金需要量又大的基础产业(工业生产的上游产业)的资金供给遇到严重的困难。近10年来,国家对农业、能源、原材料工业的投资增加不多,甚至有所减少,而现行的价格体系又使资金大量流向价高利大的加工工业,从而使上游产业成为产业结构中的瓶颈。
这使得过去那种靠低价原材料和能源支持制造业的高盈利,进而向国家上缴高税利的资金流程受到阻隔,表现为供给结构的失调,加工企业开工不足,有效供给相对减少,国家税利增长缓慢。为了解决因上游产业滞后而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国家不得不采取“产业政策”手段,抽取下游产业资金投入上游产业。于是,一方面,自发的市场机制引导资金和资源向下游产业流动;另一方面,国家的产业“倾斜政策”如同“水泵”,抽取下游产业的资金向上游产业“供水”。
资金和资源在产业之间形成这种耗费极大的“大循环”,交易费用非常高,其中的矛盾、摩擦十分严重,使经济发展的资源供给状况处于极为紧张和扭曲的局面。从年第四季度开始,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许多工业品的销售市场疲软。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国家的财政金融双紧政策也有关系,但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工业效率低下,资源成本上升和高消耗的矛盾的尖锐化,导致相当一部分工业品的最低供给价格(生产成本加上最低限度利润)与消费者可以接受的价格水平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从而造成这样的局面:不降价消费者难以接受,降价企业又无法承受,于是,高价产品形成无效供给和大量产品的“过剩”,而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工业生产的有效供给又不足。
可见,工业品销售市场疲软是资源供给逐渐从非经济供给方式向经济供给方式转变过程中,企业经济效率低下,缺乏适应能力的一种外在反映。以电视机、电冰箱为例,年电视机产量51.73万台,家用电冰箱产量2.8万台;年电视机产量为.07万台,家用电冰箱产量.85万合,分别增长了47倍和倍。但在产量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市场价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于成本上升而大幅度上涨,彩电售价竟然翻了一番!这样,我国电视机、电冰箱的市场售价远高于同规格外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且不说质量上还有差距),而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个人收入水平的几十分之一。
怎么能不发生市场销售困难呢?所以,市场疲软的要害在于: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消耗水平高,效率低下。上述一切表明,我国资源供给机制和筹资模式的转轨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目标,经济发展还没有脱离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增长道路。90年代,我们将面临更为严重的挑战和更加艰巨的任务。
90年代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已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资源的开发动员能力也大为增强。仅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就一万多亿元。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亿元,人均元,这为资金的进一步积累创造了条件。90年代,我国经济将在这一新的台阶上向新的高度发展。与80年代以至建国以来的40年相比,90年代我国的资源状况发生了一些新的情况。我国的能源及原料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新能源和新材料也开始进入经济实用领域。但是,90年代,传统能源和传统原材料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体。
从80年代以来已明显出现的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趋势,进入90年代后将进一步突出起来。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能源和自然资源的勘探和采掘已进入高度强化阶段。例如,年与年相比,采油的年注水量增长了43%,油田企业原油自用率从1.52%提高到1.70%,原油(气)生产耗电从51.58千瓦小时/吨增加到73.27千瓦小时/吨,加上其他一些原因(主要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采油成本大大提高。
年,吨油成本47.89元,年上升到94元。煤炭工业情况也类似,甚至更为严重。能源、原材料的成本上升,将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量的增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年以前,我国的劳动者收入处于很低的水平,工资性支出占工业生产成本的比重很小。年以来,职工收入增长率持续高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工资总额从年的.9亿元提高到年的.2亿元,平均工资从元/年,提高到元/年。因此,尽管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工业生产的相对劳动成本却上升了。年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相对工资份额为5.8%,到年上升到10.3%,提高了77.6%;相应地,百元工资产出从.3元下降到.4元由于我国职工的工资水平仍比较低,特别是从国际比较看,我国的画,我国的经济开放度将进一步扩大,预计这种增长势头仍可能是很强劲的。
而且,随着农业开发度的不断强化,农业成本上升,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即使从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补偿”角度看,工资成本的持续上升也是不可避免的。
企业负担的资金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过去,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无偿的财政拨款和无息或低息的银行贷款,低成本资金的供给损害了资金利用的效率,也无益于资金供求的平衡。改革以来,企业资金的来源以付息的银行贷款为主(包括“拨改贷”资金)。目前的名义利率虽已不算太低,但实际利息率仍然很低,甚至为负值。90年代,资金的实际利息率必将有显著提高。
估计会从目前的10%以下提高到10%以上。企业利息负担占成本的比重年为2%,年为2.7%。90年代若企业自有资金没有较大幅度增长,则利息负担将进一步上升。总之,90年代,我国经济将面临着资源和资金成本继续高攀的形势。但对资源和资金的需求量却不会因此而减少,相反,仍将继续较快增长。
结语
80年代后期,农业和基础工业、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90年代经济增长的速率分布必将向农业和基础工业回摆,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也将回落,因此,90年代我国资金系数大致会保持在4.5-5.7之间(积累率31-34%,增长率6-6.9%)。从国际比较看,这样的资金系数远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相当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我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属较低水平,所以,90年代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和资源供给不足问题将十分严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ls/1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