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闻香识存款金融界


北京荨麻疹专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来源:看懂经济

作者:仝思考

对以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商业银行来说,资产和负债是天平的两端,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偏废、不可分割。然而,从经营的角度,在不同时期,资产和负债有明显的“轻重之分”,这一次,“银行经营的钟摆”毫无疑问来到了负债端。

无处可逃的“资产荒”

当前,银行经营层面的主要痛点之一是“资产荒”。但“好资产难寻”只是表象,因为“资产荒”的本质并不是拥有资金找不到资产,而是市场上资产端收益率的下降要远远快于负债端成本率,从而能找到覆盖负债成本的资产愈加困难。说到底,“资产荒”背后其实是“负债荒”,特别是“低成本的负债荒”。

这是商业银行适应低利率周期必经的考验。

当市场上“资产荒”愈演愈烈且资产收益率不断下降时,会对净息差(NIM)带来冲击,最终导致利润大幅收缩。作为应对,银行有两种策略可选:

策略一:在资产端继续发力,维持或提升现有资产收益率水平。

策略二:降低负债成本,使计息负债成本降低的速度快于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速度,将净息差维系在现有水平。

在资产荒的背景下,“策略一”带有强烈的“逆势而为”特征,同时还将遭遇以下挑战:

1、“收益-风险”定律的挑战。资产定价本质上是对客户风险的计量和补偿,由业务的风险程度所决定,因此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反过来,如果追求低风险,那就只能忍受低收益。

2、经济下行期风险偏好的收敛。任何一家理性的银行,在经济下行期,在信用风险加速暴露的市场中,都会变得相对审慎和保守,信贷资产将会逐步转向稀缺有限的高等级信用资产和优质客户。

3、存量市场的惨烈竞争。被接管和重组的银行是少数,大多数银行仍在“扩表”,多家银行对优质资产(企业)的争夺依然十分激烈。根据银监会统计,全国有10家以上法人银行同时授信的企业就超过家(这肯定是全国最优秀的企业群体),这其中有过度授信的问题,但更凸显了优质资产获取的难度,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价格战——贷款和债券的发行价格一路下探。

4、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提升意味着社会融资成本的上升。银行的资产对应的是实体经济的负债,在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稳增长是首要任务。既要去杠杆、又要稳增长,那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就成为了一个前提条件。一旦资产收益率降低成为“政治任务”,以国有资本为主要治理结构的中国商业银行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必须让自己的资产业务“降价”。

上述挑战将使得策略一难以实施。

不得不降的负债成本

当资产端无法突破的时候,负债端将成为唯一选择。

从商业银行负债端结构看,存款占比超过60%,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等同业负债、债券发行次之,占比约10%,对央行负债占比约为3.4%。数据告诉我们,尽管存款在总负债中的占比呈趋势性下降(行业平均从的89%下降至现在的60%),但依然是最大的负债来源。毫无疑问,将降低负债成本的努力,集中在“3.4%”(公开市场操作)或“10%”(同业负债)的部分,虽然很重要,但难以改变“负债成本下降的大局”。事实上,从年以来,央行进行了7次降准和两次“降息”(MLF和OMO),十年期国债利率下行近BP,DR、SHIBOR等货币市场利率也出现了大幅下行,但商业银行的总体负债成本下行缓慢,根源在哪?

答案是存款。

市场、监管都看到了这一点,“降融资成本政策重心转向存款”、“银行负债成本下行的关键在于存款成本下行”等观点比比皆是。而央行对存款类产品创新、自律价格机制等的规范和整治,目标也朝向了“降成本”,这种政策上的变化,为银行在负债端的经营打开了一扇窗。

闻香识存款

当银行业的钟摆重新回到“存款立行”,银行人就需要在追逐潮流的步伐中停下来,重新审视与存款有关的重要话题,搞清楚新的市场逻辑下存款的经营之道。

存款的源头

从本质上说,存款的源头是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的总量、结构和投放机制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商业银行存款经营的逻辑。

外汇占款曾经是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年之后,央行的广义再贷款(逆回购、SLO、SLF、MLF、PSL等)取代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新的主渠道,这种变化背后对存款的影响是什么呢?

1、资金可得从普惠到分化。外汇占款下,企业和居民到银行结汇,属于“资源的市场配置”,无限制条件,谁的服务好,谁的渠道便利,资金就流向谁那里。而广义再贷款投放,需要央行的信任(相当于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需要合格抵质押物(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评级信用债等),大行和中小银行在信用程度、抵押品资源上的差异导致资金(相对低成本)获取能力的显著分化,最终演变为“中央银行+影子央行+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货币创造2.0体系(任泽平,)。随之形成“央行——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影子银行系统”的资金批发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负债能力一路逐渐衰减、资金成本却一路提升。

2、资金形态从零售到批发。外汇占款投放下存款的获取是被动、公平、分散、实时、连续的,带有很强的“零售”属性。而央行再贷款则属于典型的集中(大行相对更高)、不定时、不连续的“批发资金”。

3、资金的用途由实向虚。“来源决定用途”,外汇占款下,银行很难套利(跟当时的金融市场环境有关),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基础服务,服务好本外币贸易、服务好支付结算、服务好存贷款,从实体中来、到实体中去。再贷款模式下,批发性的资金来得相对容易,套利的机会相对更多,只需要沿着资金批发的产业链轻松转手或在同业市场上寻找套利机会,就可以轻松获得几十个BP的收益(资金空转的源动力),完全不要费力的去经营客户、去提升服务。

上述三种变化借助银行自身的信用活动(既获得存款,又创造存款)而放大,最终导致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银行业在收入增长、资产端突飞猛进、净息差稳定的光环下,真实的存款经营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基础能力弱化的问题被掩盖,从而为今天的负债危机埋下了伏笔。

好存款与坏存款

存款有很多种,但不是所有的存款都是好存款。稳定、低成本、重定价慢的存款才是核心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核心存款有两个关键词:“关系化”和“分散化”。

巴塞尔协议从现金流角度,基于稳定性提出了“业务关系存款”和“非业务关系存款”的概念。对于“业务关系存款”,明确指出应满足如下条件:客户存款是为了使用支付结算系统,并对银行存在实质性依赖,客户提供该存款的主要目的是为利用银行提供的上述服务,而非获取利息收入。清算服务、托管服务、现金管理服务是“关系化”的重要载体。

而分散的意义在于防范流动性风险。年次贷危机之后,为了防止银行因期限错配而丧失流动性,银保监会引入流动性覆盖率(LCR)监管规则。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产,被LCR作为重要要求。众所周知,优质资产的首要特征就是客户结构分散化。与之对应,分散化也是提升存款质量的重要保障。LCR视角下的优质存款包括储蓄存款、小企业存款、清算及托管类存款等等。

正如前文所述,在批发性资金当道的大环境下,相当一部分银行对大客户存款的依赖十分严重。对大客户的过度依赖和集中,使得该类存款的弊端不断显现:一是导致存款余额大起大落;二是导致成本高企。大企业的议价能力,使得客户规模与成本率反向特征显著,小额存款成本率低则是不争的事实。

推动存款的关系化、分散化,不仅是流动性监管政策的导向,也是保障银行流动性安全、获取低成本存款的有效途径。小企业、零售客户资金量小、来源分散,但规模庞大、整体稳定性强,该类客户对利率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且在与银行议价的过程中不占主动地位,注定将成为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竞相追逐的存款来源。

存款争夺战

“长期主义”、“强者恒强”、“规模效应”这些商业逻辑在存款业务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大多数银行而言,存款争夺战早已经开始,结局似乎也已经注定。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广义再贷款的基础货币投放传导机制下,大、中、小银行获取负债的能力已经分化,并且相对固化。对于许多中小银行或者过去忽视负债能力建设,特别是核心存款基础薄弱的银行来说,未来遭遇资产、负债和风险的“三杀”将是大概率事件。

2、存款背后是客户和账户的争夺,具体体现在银行卡、个人账户、企业基本户、一般结算账户等的数量与交易量上。央行在年发布的《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曾对各家银行“人民币单位结算账户”、“基本存款账户数”、“银行业在用发卡数量”、“大额实时支付系统业务量”、“小额批量支持系统业务量”、“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业务量”的数据做过统计排名,几乎所有指标排名前列的银行都是四大行和招行。考虑到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和市场渗透度,新进入者和追赶者需要以数倍的投入才能打赢这场战斗。

救赎之道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市场总是在动态均衡中发展,结构性的机会依然存在。对于那些试图修复资产负债表,重拾存款经营的银行来说。有十条建议供他们参考:

1、放下傲慢,保持谦卑,回归常识,特别是银行的高管们,可以稍稍停下对金融科技、资产业务创新的狂热脚步,花点时间重新审视存款的内涵、逻辑,并在战略层面进行针对性修复。

2、不要停留在口号上,请在负债端投入更多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和科技力量。

3、资金成本最终表现为银行资金边际成本的管理能力,即每增加一元的存款对总资金成本的影响。凡属利率市场化的存款,如:国库定期存款招标、结构性存款、外币存款和同业存款,均是资金边际成本管理的重点。

4、管控资金边际成本背后的逻辑离不开客群的选择,以结算为主体以及对利率不敏感的客群是管控资金边际成本上升的关键。

5、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zz/1230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