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息与价格 > 利息与价格目录 > 钱的价格用最简单的话梳理利率经济及汇率
当前位置: 利息与价格 > 利息与价格目录 > 钱的价格用最简单的话梳理利率经济及汇率
北京时间6月17日凌晨,美联储在FMOC会议后,突然释放了鹰派信号,发布了一张点阵图,预测会在年底前加息两次。
(数据来源:美联储)
受此消息影响,美股大幅下跌,全球大宗商品向下调整,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相对美元大幅贬值,不少市场人士预测人民币已经进入贬值通道。
为何利率的调整会影响汇率?利率、汇率又会对资产价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本文将就这些内容进行一次系统性梳理。
利率——钱的价格
现代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钱,就连还没上学的小孩子也有钱的概念。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买东西要花钱,发工资发的是钱,碰瓷是为了讹钱,车被剐蹭了会让对方赔钱……
钱是衡量一样事物价值的手段之一,这个事物可以是有形的商品,比如一包烟、一瓶茅台、一部手机,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请保姆打扫卫生、理发、看女主播打赏等等。每个人心中对某一件事物都有自己的标价,比如对我来说,玩王者荣耀时充值一块钱都是浪费,但就是有人会砸巨资去升级某个属性。当使用钱交易某一样东西的人达到一个数量级别时,往往这个东西的价格就能达成某种共识了。以比特币为例,其实比特币看不见也摸不着,很多交易比特币的人知道好像和区块链有某种神秘联系但其实也说不清到底怎么个原理,但因为有人交易,于是比特币的价格就产生了;交易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比特币的交易市场;市场繁荣了,比特币在某一价格上就会有很多的人交易,这就是达成了对比特币在价格上的共识。
比特币是一种虚拟货币。虽然有一个“币”字,但和其他的虚拟货币,比如狗狗币、游戏金币、Q币等一样,标识它们价格的还是现实中存在的法定货币,比如人民币、美元、欧元等。那么,我们日常使用的这些法定货币,他们有价格吗?当然有,那就是利率。
怎么理解利率是钱的价格呢?这里需要引入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即机会成本。张三来问我借五万块钱,说十年后还我。十年后,他可能会还我钱,更可能会赖账,但是我知道,以张三的品行,即使他十年后还我钱,还的也只会是五万块钱,一分也不会多。恰好,我有一个做生意的机会,需要投入五万块钱本金,每年的利润率是15%。假如我每年都把利润拿出来花掉,那么在第七年的时候,我实际上已经回本,到第十年,这五万块累计给我带来了两万五的收入,非常可观。
但是我借钱给张三的话,因为没有本金投入,这两万五我就赚不到了。这就是我借钱给张三的机会成本。
现在,市场中有无数的我,有无数的张三和生意,于是无数的机会成本就可以汇集成一个数字,用专业的话语讲较必要报酬率,也叫资本成本率。当张三向我借钱的时候,除非他能够给我每年不低于必要报酬率的利息,或者有其他替代的东西,比如张三是我的儿子、帮过我很大的忙或者救过我的命,不然一般我是不肯借钱给他的,如果他很蛮横敢明抢,我就会报警。注意,这个例子中,我和张三交易的是钱,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市场必要报酬率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于是央行就根据市场上必要报酬率的情况,给出一个基准利率,作为大家互相交易钱的参考。作为金钱交易的集中市场,各家银行再根据这个基准利率,按照自身具体情况,上浮或者下浮自己的利率。
看到这里,有的学识渊博的朋友可能会提出,有些宗教是不允许借钱给别人收利息的,那是不是在那里这套说法就行不通了呢?也行得通。在那些特殊的国家、地区或者人群中,由于宗教和文化原因,他们可以做两个约定,比如张三向我借了五万块,借条里写的是还钱的时候也还五万块,但我们还另外约定,等到还钱的时候,他再送给我多少钱,这就既不违反了教义,又体现了钱的价格。
讲到这里,希望我能够把利率的原理给讲明白了。如果我讲得不够清楚,那么大家请记住结论,利率是钱的价格就行了。
经济、利率和美林时钟
利率是钱的价格,央行会规定一个基准利率,但是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情况会更复杂一点。
中学里一般都会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面对货币的定义是,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即使是特殊商品,就还是会存在一个现象,即物以稀为贵。
钱可以用在不同的领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用途,
一种是用于单纯的消费,可以定义为买一样商品或服务的时候是不以卖为目的的。比如,买一袋味精回家,是把它当作做饭时候用的调味料,一般人不会藏起来到时候卖掉;有的人会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出售旧手机,但除了黄牛外,我们一般人在买手机的时候,是不以倒卖为目的的;无形的服务,比如理发、按摩,虽然也有倒卖的可行性,但一般人花钱也不是以此为目的的。
另外一种是投资,在购买某样事物的时候就是以最终卖出获利、或者在持有期间获得稳定的现金流为目的的,也就是俗称的钱生钱。股票、债券、期权等有价证券和衍生品是为人熟知的投资品,房子比较复杂,因为有升值空间,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既是投资品也是消费品。其他的,比如农家乐购置饭桌、工厂购买流水线等,虽然是购买实物,但目的也是为了赚钱而非贬值。买运动鞋一般是单纯消费行为,但如果是以炒鞋为目的,购买名品鞋再卖出,那也是投资行为,类似的还有购买古董字画。顺便提一句,把钱存在银行里,也是一种广义上的投资行为,因为有利息可以拿。
最后一种是其他的用途,比如像葛朗台一样数着玩儿,或者拍炫富视频的时候当道具等,就不展开了。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用途,钱都脱离不开“物以稀为贵”这个定律。于是,随着钱的价格的变化,我们的经济行为也会受到影响而随之改变。
当这个社会中流通的钱越来越多的时候,钱就会贬值,以前五毛钱能够买到的棒冰,现在可能两块钱才能买到,更夸张的还有六十块钱的,这叫做通货膨胀。什么时候流通的钱会越来越多呢?经济越繁荣,钱就越多。因为经济繁荣了,经济活动就增加了,更多的地方需要用钱来交易,所以央行就要放钱到社会中,而充足的钱到了社会中,又会反向刺激经济活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反馈的循环。
但是,当钱过快集中到某一个领域的时候,往往那个领域的价格增速就会突然高于其他差不多东西的价格增速,就形成了价格泡沫。比如福岛核电站刚出事故那儿会,传说吃盐可以防止核辐射,于是大家都去买盐,市场中的钱迅速集中到了盐这个商品中,盐的价格就突然拔高了,同一时间,味精的价格就没怎么变。
除了有形的商品价格会因为钱的变多而上涨,服务也会,比如在我小的时候,五块钱就能理一个平头,但现在如果去理发店,一般都要四十块一次了。投资品更能体现这一原理,当大家都挤破头去买房的时候,房价就上涨了。
说到这里,要注意区分两个逻辑。社会中钱总体上是升值还是贬值,是由社会中钱的流通总量决定的;而钱会流向哪个领域,是由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决定的,钱的流向是供需驱动下的结果。流通中货币总量的增加和减少,是和经济的繁荣度形成反馈闭环的,而货币集中流向哪里,是和流去的地方的供给与需求有关的。这个逻辑一定要理清。
依据上述概念,我们再以一个著名的理论举例,即投资上的美林时钟,就能够比较清晰地理解它的内在逻辑了。
(图片来源:网络)
当经济比较萧条的时候,大家的情绪比较低落,好像投资的话投哪儿哪儿赔钱,拿钱去消费的热情也不高,这时候市场中流通的钱就会比较少,钱就比较值钱,相对的利率就会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利率高,买债券就是比较划算的了,每年拿拿固定的利息算了。如果大家都去买债券,会发生一个现象,就是债券的价格会上涨,后面再买债券的人就拿不到债券票面规定的利率了。比如,一张债券本来面值是块钱,每年的票面利息是5%,但因为买的人多了,债券的价格就涨上去了,变成了块一张,这时候,对于块买入债券的人来说,他每年能拿到的实际利率是5元÷元=4.5%。最终,这个数字会接近我们第一部分说过的市场要求的必要报酬率。
经济环境不好,政府就要想办法,于是会出台各种政策来刺激经济,其中一项选择就是用政府干预的办法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数量。增加货币数量的方法有很多,印钱是最简单粗暴的,还有就是下调基准利率,强制让我们手里的钱变得不值钱,让我们投资出去或者花出去。另外还有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做债券逆回购投放资金等,都是政策上可以选择的工具。
于是在一系列的操作下,大家慢慢愿意去消费和投资了,经济也开始好转了,不少公司都开始盈利了。突然,大家发现,在经济萧条的时候,那些过得比较苦的上市公司,好像突然赚钱能力变强了,生产的产品有人买了,而他们的股票价格还都在地板上,估值还很低的样子。再一看手里买的债券,价格也涨了不少了,于是干脆把债券卖掉,然后去买股票,于是股票的繁荣就来了,而债券价格开始下跌。
当经济活动度过了复苏阶段,变得繁荣,市场中流动的钱增加了不少,于是商品的价格也就开始上涨了。这时候,大家普遍对物价上涨有着比较高的预期,而且不少股票也涨到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于是为了投机也好,为了套期保值也好,就会去购买商品期货,来应对通货膨胀。
从债券、股票到商品期货,投资品的风险程度是在逐步增强的。
当大宗商品的价格被推高到一定程度后,因为大宗商品往往都是中游制造型企业的上游原料来源,制造业的成本就会变高,到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的产品也不断提价,如此以来,最后会造成整个社会全面的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整个社会的需求并不是无限的,当通货膨胀太厉害,泡沫被吹得太大,有人就会开始躺平了。所有能做投资的东西都那么贵了,再奋斗也看不到希望了,还不如什么都不干算了。在这个阶段,物价还在上涨,但是老百姓越来越没活力,就叫做滞涨阶段。如果放任这个情况继续下去,一方面,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先富会牢牢把握住大部分的财富,后进者基本吃不到升值红利;另一方面,如果泡沫越吹越大后,突然内部产生突发事件,或者受到来自外部的狙击,极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崩塌,多余的货币财富被小部分人席卷,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毕竟泡泡越大越脆弱。
所以,在出现滞涨的时候,政府又需要出来,制定政策抑制物价继续上涨了,回收与控制市场中流通的货币总量就是一个手段。我们常听到一个词,叫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其实是央行在和银行说,你们收一收,以后不要把这么多钱放到市场里去了。加息则是大杀器,由权威部门直接硬性把钱的价格提高,那么很多商品的价格就相对钱而下降了,不再值那么多钱。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预期其他投资品和商品的价格会下跌,而钱会再度变得值钱,所以持有现金等待机会是最划算的。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年以前,我们是不是很热衷于投资具有债性的P2P和各类理财产品,从年开始,股市和基金成为了热门投资品种,而到了年,大宗商品期货开始了突飞猛涨之路,一直到今天市场上对于大宗商品会不会继续涨价还充满了分歧。
这就是经济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如果我说得不够明白,那么大家记住,经济越萧条,钱越值钱,经济越繁荣,钱越不值钱就行了。
利率和汇率的关系
前面我们得出了两个结论,一是,钱是有价格的,以利率的形式表现;二是,钱的价格会随着经济所处阶段的不同而波动。
掌握了这两点,对于利率和汇率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行和使用不同的货币,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情况也各有不同,于是每个货币的价格也就不同。
我们在挑选理财产品的时候,会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安全性、期限、流动性等等,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定是考虑的首选因素之一。同样的,如果把货币当成一种商品,那么对于跨国流动的资金来说,也一定会选择持有更值钱,或者说预期会更值钱的品种。简单来说,就是哪个国家的相对利率高,钱就流到哪个国家中去。这不难理解。
张三是个比较保守的美籍华人,有一笔闲钱,他把钱存在美国的银行,存定期拿到的利息和中国存活期差不多,于是他就把钱换成了人民币,然后把钱存到了中国的银行,这样一个简单的操作就能每年拿更多的利息。如果像张三这样想的人多了,都去把美元换成人民币,相当于很多人卖掉了美元,买了人民币。货币是一种商品,卖的人多了就会不值钱,买的人多了就值钱,于是我们就能看到一美元能兑换的人民币越来越少,这就是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了。
张三手里的美元到了中国,中国会把美元给留下来,作为外汇储备,然后再发行等值的人民币给到张三。当张三们都这么操作后,中国的外汇储备固然会越来越多,但是市场中流通的人民币也会增加。市场中新增流通的人民币到达一定数量后,因为人民币越多就越不值钱,于是人民币的价格——利率就下降了。在没有外部因素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如此兑换货币的行为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中国的利率就会向着美国的利率靠拢;而美国那边刚好相反。这种因为美元流入太多造成新增的流通人民币越来越多的现象,就叫做输入型通货膨胀。
年开始的新冠疫情给了我们一个鲜明的案例,我们以中美两国为例。
疫情一来,社会上的经济活动受到了抑制,很多工厂开不了工,很多火锅店没有了顾客,前景在短期看来是一片黑暗。为了更快刺激经济的复苏,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将货币放水作为一种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这时候的汇率还是能基本保持一个僵持状态的,甚至因为美国的疫情爆发得比较晚,人民币相对美元是有贬值的。但是到了5月份,事情开始起变化了,因为中国的疫情率先控制住了,经济从被刺激而发展逐步转向自然恢复,于是货币放水这一举措就停了下来,而美国却因为疫情越来越严重,放水停不下来,甚至到了睡王这里还直接给普通老百姓发钱,发的钱比很多人上班还多。
于是,美国的实际市场利率一降再降,降没了就负利率继续来,而中国的利率则维持住了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考虑其他因素,美元就疯狂的涌入到了中国,导致了人民币强势升值。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
以上就是汇率和利率之间的关系,希望我可以讲明白。如果还不够清楚,那么记住一个结论就行了,钱有从不值钱货币转化成值钱货币的趋势。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本文作为一种知识普及,没有讲得非常深入,囿于篇幅,很多地方也是点到即止。
经济、利率、汇率等指标得分析充斥着各种公式与数据,解读起来往往比较枯燥,但本文想传达给您的是,尽管这些东西可能比较复杂,但并不难,理清了脉络以后也是非常有趣的。
如果您能因为本文获得了一些有益的思考,就是我的动力来源。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
PS.我的个人视频号已开通,不同于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9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