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社科院专家预言全球将长期超低利率老戴


#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扬#

中国社科院教授李扬

实体经济、金融周期以及货币政策三大因素作用,全球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将成为长期现象。

自上世纪末开始,全球进入低利率时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年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将全球带入超低利率时期。年,丹麦首推负利率,更是宣布了全球超低利率(负利率)时期的到来。年11月6日,美联储议息会再度宣布保持利率0~0.25%不变的决定,全球超低利率(负利率)的格局仍在持续。

近日,国内知名学者,社科院李扬教授在第六届中国债券论坛上发表了《全球超低利率长期化:不能回避的问题》的演讲。他认为实体经济、金融周期以及货币政策三大因素作用,全球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将成为长期现象。

李扬认为,从实体经济角度分析,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总储蓄长期超过总投资的态势,决定了全球自然利率长期向下的趋势。而在诸多导致自然利率趋降的实体经济因素中,人口结构恶化和技术进步趋缓是主因。

在全球老龄化的背景下,全球劳动人口增长率、安全资产收益率在过去30~50年中均处于下行趋势,直接引致了全球自然利率下行。

此外,是金融周期因素。20世纪末以来,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影响商品与劳务价格(物价)和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利率)发挥作用。在经济金融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当货币政策尚未来得及展示其对物价和资金成本的影响时,金融产品的价格便已发生即时和剧烈的变化,并通过改变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改变经济实体的行为方式。李扬认为,这是导致超低利率的第二因素。

第三,货币政策操作时的人为因素。基于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深刻教训。当前各国货币政策制定者,基本都是精研当年大萧条危机的学派构成。年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当局几乎出奇一致地推出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年新冠疫情以来,全球主要经济体都不假思索地沿此思路行事,并将对危机的反应政策推向极致,直接实行了负利率政策。

李扬认为:三大因素会持续存在并发挥作用,全球超低利率乃至负利率将成为长期现象。

这种席卷全球的超低利率趋势下,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吃瓜群众”。大家都身处局中,无法置身事外。

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呢?如何在已知的趋势下,顺势而为,让身家财富保值增值?至少,不能在超低利率和量化宽松的双重作用下,任凭财富缩水吧?

老祖宗传承下的常识告诉我们,凡是皆有正反,互有利弊。

超低利率下,并不是所有人,所有群体都受损。实际有不少领域会因此受益,且是受益良多。

以经济主体来说,主要是企业经营者、居民、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三个类别。低利率意味着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降低,对企业经营构成利好。广大企业主、创业者会因此受益。而受损的是

普通居民,尤其是习惯于储蓄的居民,他们是低利率趋势下的最大受损群体。

我们知道,原本企业主所拥有的财富就远比普通居民要多,低利率和量化宽松,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贫富差距,也就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超低利率趋势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如果是盈利模式是利差,那就是弊大于利;

如果是盈利模式是提供金融服务带来的非利息收入,则利大于弊;

就国内的金融机构构成主体来说,主要是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几个类别构成。除了少部分银行还在依靠利差生存,大多数的盈利主体并不来自利息。所以,超低利率,对于大多数金融机构而言,会更有利。

综上,谁受益,谁受损,已一目了然。我们普通民众来说,应对超低利率的选择工具其实并不多,无非是投资、置业、以及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前提下谋求相对高一些的收益。

股市、基金等相对较高风险的投资渠道,普通民众自嘲为“韭菜”。事实也的确如此,尤其在上周,众多股票基金轮番跌停,刷新了民众习惯性地认为基金比较安全的认知。

投资不动产,在过去二十年来,让很多置业炒房的民众赚得盆满钵满。自年以来,不动产投资趋势发生逆转。过往那种“买到就是赚到”的闭眼投资形势一去不返。这两年来,不断出现

高位接盘的购房者,把房子白送他人也没人要的情况。抛出刚需购房维度,作为应对低利率、量化宽松的投资工具选择,房子已事实成为高风险的理财工具。

老戴这里真心想说的是——“买房有风险,出手须谨慎!”

剩下的选择就是保本理财渠道了。在这个维度中,可供选择的有:长期国债、、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固定收益产品、信托产品、理财型保险产品(年金、增额寿)。等几个品类。

国债由国家信用背书,投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但灵活性、收益率就难言乐观了;

银行理财产品、证券公司固定收益理财,这两类理财工具收益性强于国债,因为完全是靠机构自身信用背书,有一定风险,风险大小和机构的品牌正向相关;

信托理财,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而且,信托理财很多都是TOT产品,投资者无法清晰资金具体投向,近些年来,不断有信托暴雷,没有金融基础的普通民众,老戴建议:最好还是敬而远之。

对于理财型保险产品(年金、增额寿),虽然由来已久,但民众对于保险的认知长期停留在重疾险、医疗险等基础保障品类层面。对于养老年金、教育年金、增额终身寿,这类理财型保险产品认知还是有限。另外,大量保险营销员主要还是话术销售,具备法商思维的理财顾问型保险营销员,在保险业界还是属于少数。

经常有朋友问我,配置理财型保险安全吗?保险公司倒闭怎么办?

老戴这里用数据说话,自年,保险商业化改革以来,中国当前一共有91家人身险公司,其中75家寿险企业、7家健康险企业、9家养老险企业。还没有出现过因保险公司破产,保险不能足额理赔、兑付的情况。

中国对人身险企业执行强监管,由银保监会具体执行。

今年1月1日启用的《民法典》在保险层面基本延续了年修订版的《保险法》,在法律层面明确人身险公司成立至少需要实缴2亿元注册资本。偿付能力不得低于%;保险公司需要提取责任准备金、保险保证金、法定公积金、以及分保到再保险,此外,银保监会还牵头成立了保险保障基金,用于处置人生险公司一定出现经营不善的风险。

国家对人生险公司执行的强监管,几乎接近了最高的国家信用背书层面。

#笔者推荐#

作为保险人,老戴推荐一款理财型增额终身寿——横琴传世壹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码打开了解一下。

以上是针对长期超低利率趋势的应对策略,一家之言,欢迎拍砖探讨。如果有相关疑问,欢迎联络老戴(V:daiyaobang)

THE

END

温馨提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744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