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廖星臣守望田园下营造新生活


提要:乡村,是人类的家园,中国社会的根基。守望田园,振兴乡村,是中国历代先贤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

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来自国家层面上乡村振兴方略,其实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的过程;其根本初心,是要在当下的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重建新乡村、培育新村民、营造新生活,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战略导向与实践路径。

Part3

营造新生活

安居乐业,是中国人世代追求的千年梦想,也是乡村振兴的本质要求和初心所在。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营造一个让农民有尊严的新生活,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居乐业,则更是实现乡村振兴初心的第三个重要的路径。

改善人居环境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中,衣、食与乡村的经济发展有关,住,行则是乡村环境的问题。而且,与住行相关的环境的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与衣食相关的乡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所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营造新生活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修复乡村生态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只有一片天空。乡村生态环境,不仅决定了乡村农业生产质量的好坏,还决定了乡村人生活品质的优劣。所以保护乡村环境、修复乡村生态,自然就成为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首选,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营造新生活的物质条件之一。具体包括:土壤修复、水系重整、植被还原和垃圾分类等方面。

土壤修复:安全有机的农业食品,首先是要有安全有机的农田土壤。土壤修复,主要是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控制农田水面污染源的基础上,通过使用有机肥料、繁殖土地微生物以及作物换茬、农田休耕、秸秆还田和水土涵养等传统的养土措施,恢复土壤地力,消除土壤污染,还乡村一块安全、有机、富有微生物的沃土。

水系重整:水是生命之源。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保持村庄内水源的干净、水系(流动)的自循环是维系乡村环境良好品质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系统重整,包括农田水利设施的修复,村庄内塘、堰、沟、河、渠的贯通,形成良好的乡村湿地生态系统。

植被还原: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植被也是如此,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植被种类,植被具有明显的土壤、气候上地域性特征,其生命周期与四季变化相关。在营造乡村新生活的过程中,倡导还原本土植被,既是维系当地自然生态平衡(土壤的活化、水分的涵养)的需要,也是一种经济性行为。在乡村这些过程中,要避免一些地方在绿化环境的过程中追求植物品种的高、大、上、洋的做法,动不动一个树就几百上千元。这些昂贵树木花卉因土壤和气候的差异,不仅难于存活。而且还浪费掉了原本就不多的国家在乡村建设上的财政投入。

垃圾分类:这里的垃圾分类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一方面,它指的是村庄大环境的整治,如:禁止在村里村外、农户房前屋后四处乱堆柴草、树木、秸秆,禁止村民将家中的生活用品和食物残余到处乱扔,以及家禽牲畜粪便的四处散落,这是导致村庄环境脏乱差的根本原因。从源头阻断村庄环境的污染源,是实现垃圾分类的第一步。另方面是微观的垃圾分类,包括干湿垃圾的分置、垃圾的无公害处理等等。其中,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村组干部的重视、示范户的引导以及地方政府的必要财政投入,是营造新生活中的垃圾分类能否达到预期的关键。

完善乡村公共设施

从通常意义上讲,乡村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社会生态环境两个部分。如果说修复生态是改善乡村自然环境的话,那么,完善乡村公共设施就是改善乡村社会生态环境。这些社会生态环境具体包括: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村庄道路交通设施、农村电力、通讯设施、学校、诊所、商铺等公益与经营性设施。

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而农业作为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于是,作为改善农业自然生产条件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在营造乡村新生活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家庭承包制以来,各自为政的农田水利设施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实现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的村集体统一管理,是改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条件的前提条件。

三瓜公社南瓜广场

村庄道路交通设施。民间有一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乡村落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村庄与外界的道路交通的不畅。它不仅导致村庄内部的生产、生活不方便,更重要的是加大农产品外销和生产资料内输的成本,是造成农村落后、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民增收难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比照国家对改善城市交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速村庄道路交通的科学、合理、高质量的发展,打通户与组(农田)、组与村、村与乡(镇)、乡与县市的不同用途的高等级的道路交通网络系统,是乡村振兴中营造新生活的重要手段。

至于乡村电网、互联网技术、学校、诊所、商铺等公益性设施,也是乡村振兴中营造新生活的重要基础性设施。这部分内容将在下面再详细,这里不再赘述。

改善村民住居品质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最朴素的生存诉求。在现代乡村现实生活中,让大多数的农民有一个宽敞、明亮、舒适、宜居的房屋,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生态宜居”目标的具体体现。

城市,不是先进文明的唯一代表;农村,也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人过上舒适文明的现代生活不是城市的专利,乡村依然有这个权利和需求。这种权利和需求主要表现在,通过乡村建筑的营造(规划、设计、建造),改善乡村建筑的空间结构、物理属性、外观形象以及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其更符合乡村人的需求以及乡村社会发展的需求。

建筑,让乡村生活更美好。阴暗潮湿的空间、缺乏合理性的空间尺度与功能分区、以及简陋不堪的洗浴和厕所的空间,是当下乡村建筑最大的不足与通病。随着乡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舒适度的要求也越高,追求建筑的品质、享受舒适的建筑功能与空间环境,是人们对现代乡村建筑的一大要求。为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营造一个给新村民带来美好生活的乡村建筑,要兼顾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建筑要源于乡村生活。建筑的本质在于人的栖居。创造一个满足乡村人不断发展变化的建筑体现在“三生”性(生产、生活和生命)和“四重”性(天、地、神、人)的多维性质的生活空间,这是建筑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前提。

第二,建筑要激活村民希望。建筑是有目的的建造,是用物质手段建造起来满足人们的品质感、舒适度的人造空间。在乡村,建筑不仅要“好看”,还要“好用”;不仅“建得起”,还要“用得起”。让乡村看到希望,让农民找到自信,是乡村振兴始终不渝的初心与根本。

第三,建筑要契合民俗传统。建筑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创造和一部历史。建筑是空间的艺术,也是时间的艺术。建筑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的象征,是时间的记忆符号,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强调的是建筑的地方性、民族性以及历史性和时代性下的民俗传统。

所以,在营造乡村新生活的过程中,要实现建筑让乡村生活更美好的目的,乡村建筑的设计者、建造者应该在尊重乡村建筑的历史性、地域性、文化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通过强化现代的建筑理念、空间构造、功能结构以及技术、设备和材料在乡村建筑上的运用,以及充分考虑乡村建筑空间的功能、采光、通风、日照、平面形状、尺度、色彩搭配、灯具及照明形式和家具设备布置等细节的处理,来提升乡村建筑的品质,在充分满足新村民对乡村的建筑功能空间适用性的同时,也要满足新村民对建筑体的坚固性、建筑外形的美观性和建造的经济性的要求。

三瓜公社乡创基地

设计,让乡村建筑更有品位。建筑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建筑的特点。建筑因设计更美好,设计因建筑更合理。没有设计的建筑,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一个没有品质的建筑。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营造新生活,乡村建筑需要有专业建筑师的参与。但从实践的层面上看,这些来自乡村之外的城市建筑设计师在参与乡村建筑的设计过程,一定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让建筑回归场地性。即从事乡村建筑设计的设计师一定要从自然中吸取“营养”的态度,把建筑作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让乡村建筑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它所处的乡村自然环境中,让所设计出来的建筑物,就好像是从土地中“生长出来的植物一样”与自然环境融于一体。

第二,尊重居住者固有生活方式,让人居住者有乡村归属感。中国乡村虽然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但家庭经济(或者说小农经济)和“熟人社会”,依然是中国现代乡村的基本的经济与社会特点,是中国现代乡村社会的基本面。而邻里亲和的关系,则是体现这一乡村社会基本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建筑作为为乡村人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人造空间,只有符合乡村的邻里关系亲和的这一典型特征,这样的设计出来的建筑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通过建筑的设计,建立建筑与乡村社会的关联性,建立社区内的人际关系,以此让生活在其中的村民,找到在乡村社会中的存在感,获得乡村社区的归属感。

第三,重塑建筑空间温度感。建筑空间的“温度”感,它是相对建筑的冰冷感而言的,是指人们在建筑的使用和观赏过程中获得的一种便利、舒适、愉悦的生理和心理上的自我感觉。具体表现在注重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同时也要注意空间设计的细节处理。

第四,保留建筑历史成长记忆。建筑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记忆。正如英国著名的建筑大师约翰·拉斯金在他的《建筑七盏灯》之记忆之灯中写道:“没有建筑,我们或许可以生活,我们或许同样崇拜;但没有建筑我们就失去记忆。”一方面,建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保留建筑的历史感,是设计师对人类文明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保留建筑的记忆,是为了今天的设计更好。

第五,设计方案落地才有价值。建筑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建筑更完美,更符合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还要实实在在的制定出一个有使用价值的建筑实施路线图,以及预见并能及时解决好建筑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或意境暴露出来的问题。所以,一个好的乡村建筑设计方案,应该是一个充分反映场地环境、农民的想法和承受能力、地方政府意愿及资源整合的力度、当地的民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方案。同时,更应该是设计师、建造师、村民、村干部、地方政府(包括企业及其他城市资本)共认可的结果。唯有如此,这样的设计才有落地的价值。

第六,没有设计就是最好设计。建筑就好像是一个“生命”体系,它有其固有的“生长”规律。设计,要尊重建筑这些自身固有的规律,让设计出来的新建筑自然而然的嵌入到建筑的原有环境中去,而不是去破坏或改变原有的建筑环境,是要还建筑的“无秩序以有秩序”。这是“没有设计,就是最好设计”的实质内涵。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坚守乡村建筑是主角、设计是配角的理念,尽量淡化乡村建筑过程中设计的符号化、标签化和程式化的表象。

重构乡村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乡村的振兴不仅仅是产业的振兴,更重要的是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唯有乡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乡村产业的振兴才有意义、才有价值。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重构乡村经济,既是乡村振兴过程中营造新生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体现。它包括农村土地经营体制的创新,也包括乡村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建构与完善。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与机制

乡村振兴作为一项系统性的乡村社会改造活动,首先必须要解决好土地、资金和人的问题,人称乡村振兴的三要素。而这三大要素中,土地又是最基础性的物质要素。因为无论是产业的振兴,还是生活的宜居,或是生活的富裕,都是基于乡村土地上的人类生产活动的结果,没有土地作基础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创新乡村土地经营的制度与机制,则成为乡村振兴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在乡村振兴营造新生活的过程中应特别引起高度







































中科白癜风名医会诊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300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