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吃利息的人,要像中了魔的人一样,疯疯癫癫


自从有了银行,就有了很多在银行存款贷款的人。平时印象里,不管存款还是贷款都有利息;但有一种银行,存贷款竟没有利息!这是为什么呢?

金钱最迷人之处,在于它能在恰当的流动中派生价值。金融就是资金的融通,流动的资本才能带来收益。

在经济全球化包围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或许早将资本的自由流动与收益回报视作世界运行规则的一部分,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实体和理性自然人发展的必经之路。早在二十世纪的时候,卡尔.波兰尼就曾经说过:

“天堂与地狱之争忽视了金钱元素,使得资本主义分子与社会主义分子奇迹般地联合在一起。19世纪没有争议,因为李嘉图与马克思好似一体。”

图片来自剧照《华尔街之狼》

世人都知金钱好,不仅好在可以拿来买东东(货币等价交换),还可以拿来生钱(利息孳息),没有人不喜欢“坐等升值”这悦耳动听的情话——除了占地球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伊斯兰人。在他们眼中,金钱的利息,是罪恶的。

利息究竟是什么?

经典理论认为利息是对储蓄的回报,有利息的存在,储蓄就相当于投资;

凯恩斯的清偿优先理论认为,利息是对延期消费的现金酬劳,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财富。对于货币流动偏好的心理预期是影响利息率价格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我们对于利息的认知,但在伊斯兰教义里,基于金钱借贷而来的“利息”天生罪恶,按照伊斯兰教法麦地那和库法等地法学家的解释,它泛指“一切不劳而获和投机取巧之所得。”吃利贷的“放贷人”不仅不受欢迎,实际上视同罪人,被严厉禁止——因为“圣训”里说过:

“吃利息的人,要像中了魔的人一样,疯疯癫癫地站起来。”

“一切相同的东西,必须等量交换,当面给清。多要多得,都是利息,双方一律同罪。”

“真主允许买卖,而禁止重利。”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要吃重复加倍的利息。”

简言之,伊斯兰教认为,货币不能直接产生货币,只有把资金投入实实在在的生产劳动,创造出的经济回报才是合法,或者说——纯洁的。并且伊斯兰教提倡节俭储蓄,压制消费,利息“延期消费现金酬劳”一说在这里也丧失了存在的逻辑基础。

其实不止伊斯兰教,源于同宗的基督教也曾有过禁止教徒间借贷收息的岁月,高利贷从业者被视作是“偷走上帝时间的小偷”,死后会下到地狱。

《耶稣从圣殿驱逐货币兑换商》

然而上达宫廷权贵,下至平民草芥,都熬不过捉襟见肘时对金钱的渴望,利息被披上“贴水”,“赎罪券”的外衣大行其道,“预支资金”逐渐得到正名。放高利贷的职业也从犹太人专属扩散到普通市民行业——不用担心“会下地狱”,自有教会律师通过各种借口为放贷者辩护,更不必说升级到银行家的层面,临终前虔诚装点,将一车车钱币送到教会捐赠——象征灵魂通过金钱的救赎得以进入天国。雅克.勒高夫在的《钱袋与永生》一书,就详细描述了中世纪对高利贷态度的这种转变。

伊斯兰银行是怎样的存在?喝完早晨咖啡之后,主题演讲开始之前,宣礼员开始朗诵《古兰经》中的经文:“吃利息的人,要像中了魔的人一样,疯疯癫癫地站起来。”

这不是发生在伊斯兰清真寺内的某场仪式,而是第21届世界伊斯兰银行大会的现场。12月初,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多名伊斯兰金融业从业者聚集在巴林海湾酒店,共同探讨了伊斯兰金融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国际金融报》(年12月15日第24版)“巴林的伊斯兰金融中心梦”

伊斯兰银行可以说是银行中的“奇葩”,它们在世界银行体系之外,筑造了自己的小世界,竖立起完全异于“世俗银行”的营运准则。

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伊斯兰银行的建立基础不是金融运营与风险控制原理,而是《古兰经》、《圣训》,以及伊斯兰教法(shariah)。它隔绝于巴塞尔协议的框架,字典里也遍寻不着“存贷比”、“不良贷款率”、“流动比”的指标参数;保持银行“纯洁性”的是伊斯兰教法委员会:每家伊斯兰银行至少要有三名以上伊斯兰教法学者稳居其中组成委员会,负责审核银行的运行模式和金融产品,确保银行行为符合教法规范。

以上教法委员会掌握着伊斯兰金融产品“生杀大权”,跟他们合作并不是轻易的事情。曾经德意志银行为了进入伊斯兰金融市场,不得不请伊斯兰教法委员会为其伊斯兰金融产品提供咨询及签发宗教裁判令。但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伊斯兰教法的解读,也因为地区、流派、个人见解而不能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对于伊斯兰银行发行信用卡,在马来西亚的伊斯兰教法委员会认可,却为阿拉伯教法委员会反对,认为透支费用是利息的形式。

而与地球上其它银行最典型的区别在于,在伊斯兰银行,“存款”与“贷款”都没有利息,这项收入恰恰是主流银行最核心的业务领域与利润来源:从年前的威尼斯的货币兑换商开始经营放贷业务开始,基于风险运行经验或机制、以付息和偿还为条件的货币借贷模式已经维持运行了上千年。

想知道利息收入对于银行意味着什么,可以看看年中国银行业的年报,那时银行还未转角遇见冰河期,四大行依旧过着“躺着赚钱”的好日子——净利润平均日进17.26亿元(而如今利润增长已经跌近零),日吸17.26亿金,其中70%就来自于一手接收存款,一手发放贷款的“息差”收入。

“无息”的伊斯兰银行究竟如何运作?

伊斯兰银行真的无息?如果客户存款没有利息,贷款又不用支付利息,那客户为什么要存钱到银行,银行又怎么维持运转?

依据资金来源与用途,商业银行的业务大致可以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与中间业务这三类,最简单粗暴的对应解释就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与支付结算咨询业务。其中,中间业务又称为非利息收入,而前两项正是利息收入的业务来源。那么问题来了,伊斯兰银行是如何操作负债与资产业务的呢?

不收息不等于不赚钱。为了避开罪恶利息的诅咒,伊斯兰银行苦心积虑,在原本的利息收入业务上发展出一套异乎寻常的操作模式。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再重新回温伊斯兰银行关于利息的两点:

一、禁止利息。

二、“金钱的增殖”不可凭空而生,必须经过有形资产的出售,或是物质生产投入的环节。

比如说客户的存款,取而代之利息(riba)的支付,银行会根据金额与期限给客户各种“非利息回报”。活期存款下银行与客户签订安全保管合同(Wadiah),根据保管资金的金额与期限发放各类礼物(Hibah);定存项下签订的投资信托合同(Mudarabah)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托,合同到期后以股利或加成(Markd-up)利润的形式代替“利息”。

再比如说贷款。在伊斯兰银行,如果申请买房子,银行不是借钱给你买房,而是帮你把房子买下来,再以银行的名义卖给你,当然,卖给你的房价与银行买回的房价之间必定是有差额的,这种低买高卖的加成融资就是伊斯兰银行应对“利息收入”的产品之道。银行不是通过放贷来“以钱生钱”,而是从买卖实体房产中赚取差价。

其实这个差价算下来,跟一般贷款利率价格是差不多的,并不会省钱。

加出的价格与利息不是一样吗?在伊斯兰银行的教法委员会看来,伊斯兰银行的这笔业务是两个买卖过程,而买卖过程是创造经济价值的,不像钱钱交易那样不创造经济价值,而且交易过程中双方要共担风险。

除此以外,按照伊斯兰教义,其银行的经营活动除了严格禁止收取利息、禁止投机,还禁止投资于伊斯兰教义不允许的产业,如赌博、酒类、军火、色情等。

“天堂的银行家”拯救资本主义?

诸多的限制还没有说完,受制于利息的限定,穆斯林银行无法施展银行间同业业务,完全不能涉及期权等衍生品业务——在西方商品拜物教利益之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文化塑造了现今全球经济核心的今天,伊斯兰金融模式中必须存在实际资产的买卖与主流金融交易中无形的纸张来回易手相反,没有衍生品,没有投机行为,这使得伊斯兰金融虽然发展缓慢,但在一次次的经济危机中目前还独善其身。

一本叫做《天堂的银行家》的书,专门追溯了伊斯兰金融从游走在主流金融市场边缘的伦理-宗教系统发展成市值万亿的产业的历史,认为伊斯兰银行家是拯救资本主义顽疾的唯一途径。他的作者伊尔凡曾在《卫报》发表题为《伊斯兰金融能拯救资本主义吗?》的文章,疾呼:

“伦理和道德在全球经济中是否有位置?我们是否应该继续仰赖政府改进金融管理的空白,或是需要一场彻底的改革——一场资本主义内部的革命?”

然而,宗教与道德,究竟该在多大的程度上约束,甚至能不能约束金钱的欲望与力量?这也许是地球人的难解之谜。

特邀撰稿人:艾栗斯人大法学院毕业。曾经誓做“李狗嗨”,最终成为银行狗。目前从事跨境投融资相关业务。行文自带吐槽模式。若你喜欢,其实我很温柔。喜欢文章的,快快长按识别







































有效治疗白癜风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228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