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1和M2的货币剪刀差趋势看,中国企业已经出现‘流动性陷阱’现象”,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7月16日在一个论坛上做出这样的表述。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学术界就陆续有关于“流动性性陷阱”的分析和讨论。不过,从官方层面而言,盛松成的上述表述还是第一次。
如果将经济学定义翻译成大家更容易理解的说法,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发行再多的货币,也无法刺激经济增长,典型如日本。
央行官员首提“流动性陷阱”
从去年10月份开始一直到现在,M1(流通中的现金+银行活期存款)和M2(M1+定期存款)的增速差距不断扩大。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增速为11.8%,而M1的增速高达24.6%,二者的差值由去年10月的0.5个百分点,升至今年6月的12.8个百分点。
截至6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44.36万亿元,流通中货币(M0)余额6.28万亿元。以此计算,单位活期存款约达38万亿。
盛松成认为,上述现象主要因为企业持币待投资。大量货币流向企业,但是企业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于是把大量的钱留在活期存款账户上。此外,还包括企业持有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可能对M1形成扰动。
统计局的数据也印证了盛松成的上述说法。进入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就从两位数跌到了2.8%。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认为,民间资本对于经济运行情况极为敏感,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布局在产能过剩行业中。在经济下行重压之下,民间资本不愿投资,持币观望是造成近期民间投资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造成M1、M2剪刀差的主因是投资不足,但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多数专家却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并非拉动企业投资。
“现在千万不要‘强迫’民间资本投资,如果仍然投在过剩产能上,投进去的钱都打了水漂,将来问题更大。”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对记者如是说。
货币政策或出现微调
如今官方做出“流动性陷阱”这一判断,对于后续货币政策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张超认为,在结构调整尚未完成的当下,要化解M1高企带来的风险,最关键的是货币政策转向紧缩。“转向越晚,M1中的企业活期存款越多,通胀风险也就越大。”
张超建议,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应严格限制财政资金投向盈利部门,将财政资金用在民生短板上,以求抚平经济周期。
不过,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尽管政府没有采取货币刺激措施的动机,但是政府也不希望利用政策紧缩危害目前的温和复苏形势,所以货币政策很可能继续保持中性。
盛松成认为,当前货币政策需要财政积极的响应。一方面,由于中国企业税负较高,减税降负存在空间;另一方面,目前中国政府赤字率较低,可以适当增加政府债务发行,提高财政赤字率。
“从央行的视角来看,还是希望财政这边更多地承担稳增长这一职责,因为货币政策实际作为稳增长,一方面存在实质问题,一方面也存在有效性的问题,即这部分钱有可能流向实体经济,也有可能流到资产价格上去,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可能不太好,同时也有可能促生资产价格泡沫,所以央行也一直认为中国还要进一步提高财政的赤字率。”华泰证券研究所李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此前也撰文,鉴于M1和M2的增速已不同程度地偏高,经济运行中已出现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的投机性和脱实向虚的行为,未来货币政策应保持中性、灵活和适度,这样或许更有利于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结构性问题更多地还是需要依靠金融业的结构性调整和MLF、PSL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灵活使用来逐步加以解决。”
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nbdnews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欢迎转发、群发给你的朋友,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向本楠ㄨ偨娉ㄥ皠娑?鐧界櫆椋庤鎬庝箞娌?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