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篇文章的思路,不同时段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产生原因还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本篇文章主要讲:一、从货币的角度。二、新古典主义者的真实经济周期(不强调是货币因素,而是真实的商业行为)三、行为经济学的角度。
预告一下:第三篇文章将对本书进行总结,并且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暗含交易策略)
音乐与书籍的调和,pleaseturniton
年,罗杰·沃德·巴布森出版了《货币累积的商业晴雨表》,主要观点为过度投资与增加货币供给一定会导致负面的反应。标准的十阶段模型:1、提高货币利率,2、债券价格下跌,3、股票价格下跌,4、商品价格下跌,5、房产价格下跌,6、货币利率较低,7、债券价格上涨,8、股票价格上涨,9、商品价格上涨,10、房产价格上涨。
从货币的角度
费雪
年,欧文·费雪出版了《货币的购买力》,主要论述了通货膨胀与货币供给波动所造成的不稳定效应。在书中,他把MV=PQ通俗化,并命名货币数量论。如果大量增加货币供给,首先会带来正面效应(导致经通货膨胀调整的实际利率下降,由此刺激商品产量的增长),而后则会发生极其糟糕的情况(但长期看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利率又上升)。同时,这个时候对于银行的作用的认识也开始深化,银行不仅仅从事货币的交易,而且还能够通过刺激货币流通速度来创造货币供给。同时,费雪和他的同事罗曼教授则发现,经济活动是建立在整体幻觉的基础之上。两位教授就高价格的问题询问两家女性用品商店的老板,他们对此给出的答案是:盟军封锁,公会强制增加工资,运费上涨以及政府无能,但是当费雪继续问他们这种情况是否是由于政府一直在印发太多的货币造成时,两位女性就摸不着头脑了。费雪由此得出结论,即德国人认为商品与美元都在升值,但是德国马克却始终没有变。于是,他把这种不顾本国货币总量变化而一路既往地信任本国货币的荒唐倾向成为“货币幻觉”。
奥地利学派
“错误和重复错误是不同的。为什么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没有一次能够辨识基本的错误,并采取措施以防止重蹈覆辙?”
奥地利经济学家路德维希·冯·米塞斯(牛逼的狠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认为,显然政治任务和银行家们受到了诱惑,倾向于在经济复苏时期把利率消减到魏克赛尔所说的“自然利率”水平以下,而商业银行则会增强流动性并扩张自己的业务。由信用扩张带来的经济繁荣最终出现崩溃是无法避免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资源放弃进一步扩张信用,使危机早一点到来,要么推迟危机的发生,让整个货币体系都卷进来并最终爆发更大的灾难。年夏天,信贷银行为冯·米塞斯安排了一个报酬非常优厚的工作,这使他的女友(后来的妻子)欣喜若狂。但是,让她更惊奇的是,他根本不愿接受这份诱惑。当女友问他为什么的时候,他回答道:“一场大危机即将爆发,而我不想让自己的名字与之有任何牵连。”
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问世,其中4个概念特别重要,1、依赖于收入水平的“消费倾向”与“储蓄倾向”,2、乘数效应,3、人的投资决策受“流动性偏好”、“动物精神”、以及不确定性的共同影响。4、经济可能会进入“流动性陷阱”,此时无论注入多少货币,利率都不再下降,因为人们心里害怕,而且债券收益会下跌。针对经济下滑,我们可以1、减税,2、增加转移支付,3、增加或加快公共投资并维持支出水平。(从此开启凯恩斯时代)
熊彼特格外强调企业家的作用,每一次经济从衰退走向复兴,都是企业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超过其他任何要素。他也预言资本主义会发生崩溃,但是从另外的角度。在他看来,商业与国家都会不断变得越来越强大,随着这个过程的发生,企业家将会消失,而社会方面的革新也随之消失。(与卡尔·马克思的不同)他宣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创新的产生就像蜂聚一样,而这些创新蜂聚正好解释了经济周期。创新并不等同于发现新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所发现的技术不断转化为商业成果。同时,为了向更有效率的新生产结构释放资源,而必须摧毁老的生产结构。这就是“创造性毁灭”。(或许他的观点就是危机危机,危重有机吧!后浪拍死前浪!)
他糅合了前面提到的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朱格拉周期和基钦周期,所有周期的长度都非常不规则!(熊彼特的理论还是很复杂的,因为有本他的书待读,这里就不再详细论述---总之感觉,他是市场派,是企业主的利益代表吧)
明斯基时刻:经管抽象模型有助于表述思想与分析问题,但那并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在真实情况与事件的基础上推导出切实的结论。他在年发表的《中央银行与货币市场的变化》中介绍了两个流动性概念的差异:1、中央银行能够直接处理、控制的流动性,这部分是债券与货币市场,(想想也是哈,再贴现、联邦基准、存款准本金比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都靠的是银行体系或债券市场)2、驱动股票、房地产等其他资产市场的现金流。同时他进一步讨论了两个层次的价格水平之间的差异,1、当前产出(包括服务),像食品、汽车以及假期等价格广泛依赖于劳动力的成本;2、资本与金融资产,像股票、债券以及艺术品等资产的价格,表现出不确定性并且依赖于投资收益。由于投资收益代表了未来现金流,所以其估算就依赖于未来时段内我们对收入的预期。当然后来就是那本《稳定不稳定的经济》这本书的问世!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年出版《大萧条中的世界,·年》,货币的崩溃并不能解释那次大萧条,因为货币供给的下降比价格的下降要慢得多(价格啪叽掉地上了,其实也就是你的货币的购买力升值的)。他也不同意任何把经济崩溃归咎于股票市场崩溃及其负面财富效应的理论---因为在股票市场崩溃之前,生产已经开始崩溃。(比如,现在大家都盯着股票市场价格看,却不看下面企业真正的订单情况。下面都提前恶化了,股票滞后性反应)
终于:米尔顿·弗里德曼对经济预测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效率长期保持怀疑主义的态度,他的信念就是保持经济尽可能自由。例如,他写道:关于自由市场的最重要的核心事实在于,除非交易双方都获得好处,否则交易根本不可能发生。弗里德曼也倡导MV=PQ,但稳定左边的货币供给部分要比稳定右边部分容易得多。(还是要把滥伐货币的冲动关进制度的牢笼里)年,他与安娜·J·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年)》出版,他们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货币增长完全反应在通货膨胀上,并没有反应在经济增长上。至此,他们宣布通货膨胀是“纯粹的货币现象”。但短期来看,情况则不一样,短期而言,货币波动造成了经济周期。
理性预期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衰退。罗伯特·E·卢卡斯提出了理性预期假说。人们对政府刺激政策的适应可能导致政策失败。MV=PQ,政府要增加货币供给,但是人们也不傻,知道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因此公司立即提高产品的价格,工会要求增加工资,最终导致通货膨胀水平不断上升,却不是经济增长。(好比每个人都发了1%的货币,其实也就相当于没有干事。但是政府每个人发元,虽然绝对上公平,但相对上不公平,这种政策具有财富再分配的作用。所以,有很多时候政府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都是被一些人窃取了,真正老百姓,或许就享受那种“涓滴效应”吧)
新古典综合理论
基本假设
1、所有人(或者所谓的“代理人”)始终是理性的。
2、建立经济行为模型的最佳方法是,对单个代理人如何最大化其自身收益建立模型化,然后把这些单个行为加总即可得到宏观模型;
3、自由市场机制为实现经济协调提供了最佳的解决之道;
4、自由市场通常本身较稳定。
因此,其解释经济周期的焦点也渐渐地并越来越多地转向了“真实”因素(即非货币因素)。经济周期主要是由真实因素冲击造成的,例如技术创新、习俗改变、战争、政治变革、自然因素等(主要北京治疗白癜风优势复方百部酊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