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皮肤病 http://m.39.net/pf/a_7320797.html本文作者:邓海清,汪术勤
拜登政府上台后,以“小院高墙”为特征的遏制打压政策变得越来越老谋深算,隐蔽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危害性显著加大,中国应对的难度系数进一步上升。我们认为,决策层必须要对去年底以来华尔街资本掀起的全球性“通胀交易”、“超级周期”论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既要小心防范避免跌入陷阱,也要更多地从宏观格局、系统性、前瞻性角度制定好应对之策。政府决策部门不仅要精准及时出台政策,更要有担当和魄力,敢于修正优化部分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时间节奏。
一、大宗商品扰动通胀数据,中美央行皆表态不急于加息
随着发达经济体疫苗普及,市场对全球经济复苏、通胀上行预期强烈,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带动各国通胀水平上升。新兴经济体中,巴西、土耳其、俄罗斯3月份已经开始加息,以应对高通胀和资本外流。中国4月份PPI同比增速6.8%,超出市场预期。美国4月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3.6%,创年以来最快增速,远高于美联储的官方通胀目标2%;4月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升3.1%,创下年7月以来的新高。市场有一派观点在鼓吹中美央行应当加息。
但从中美央行表态来看,皆对通胀表示出足够耐心。
美联储已经采取平均通胀目标的政策,允许通胀在一定时间适度超过2%。美联储4月议息会议决定继续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态势,维持联邦基金利率0—0.25%不变。关于通胀的判断,美联储重申“通胀上升主要反映临时性因素”。在随后的记者会上,鲍威尔表示“现在谈论紧缩为时尚早”。美联储将就业不足作为不加息的“挡箭牌”,尽管市场有观点认为美国的财政救助金额导致了劳动者不愿就业和失业率偏高。
中国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原因在于:
(1)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但这只是暂时性现象,待基数效应逐步消退和全球生产供给恢复后,PPI有望趋稳。
(2)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3)我国作为大型经济体,若无内需趋热相叠加,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并不容易引发明显的输入性通胀。
二、制约全球主要央行加息的两大深层次因素
(一)全球债务水平不断攀升,“低利率鸦片”不敢停
年金融危机后,各主要经济体纷纷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希望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便利实体经济部门加杠杆,刺激需求,增加投资和消费。从年金融危机开始,美国政策利率政策降至零利率,此后虽有所回升,但疫情后再次回到零利率,而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则一路步入负利率,中间连象征性的加息都没有。在利率水平降无可降之后,欧美央行开启QE闸门,通过量化宽松不断投放基础货币,刺激和带动信贷和融资增长。
十几年来,各国抵抗危机的过程,也是不断举债加杠杆的过程。持续走低的全球利率支持着前所未有的债务累积。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IF)最新测算,截至年末全球债务规模增加24万亿美元至万亿美元,全球债务占GDP比重已超%(作为比较,年末全球债务规模为万亿美元,年末全球债务规模为万亿美元)。
从国际清算银行提供的各国宏观杠杆率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各国债务水平一路飙升。
高企的负债水平又反过来绑架了利率政策。低利率和QE政策只是强心剂,并没有解决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深层次问题,只能造就虚假的信贷繁荣,并留下后遗症,其造就的经济“温和复苏”就如沙子建造的城堡般脆弱,经济和收入并没有持续有力地增长,此时如果提高利率,那此前在低利率水平下举债进行的投资和消费可能就无力偿还,从而使得债务“灰犀牛”被刺破,造成金融系统风险和经济大危机。
(二)资产价格泡沫依靠流动性支撑,“硬着陆”的代价昂贵
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性吹大了资产价格泡沫。由于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孱弱,泛滥的流动性无处可去时自然会“脱实向虚”,在投资领域“哄抬物价”,吹大了各类资产价格泡沫。
当然,各国的国情不同,所以资产价格泡沫的表现形式和领域也不同。在美国和日本,出现了持续的股市牛市;在中国,出现了十多年的房地产价格上涨。
至于直接收紧货币政策戳破泡沫的代价,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加息导致股市和房市泡沫同时崩溃后“失落的二十年”就是前车之鉴。
三、从中美大国博弈的角度看中美央行货币政策选择
一般而言,市场分析央行的货币政策走势时,内部均衡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ls/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