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关于中美博弈的一些思考


这段时间,中国网络键政圈不可谓不热闹,中美阿拉斯加会谈,王毅访中东,布林肯访欧,欧美联手对新疆问题展开各种杯葛、对TW南海频频出手……凡此种种,一时之间“新冷战”的论调频繁出现,而美国的种种外交动作也被反复拿来分析。最近中俄靠近、中伊签署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一时间让“中国占上风”的观点占据了主流;然而五眼联盟、日美同盟、中欧互斥、美印互动……又瞬间让国人感觉“中国包围网”隐隐显现、杀机重重。最近这一阶段的中美博弈究竟在做什么,又将走向何方?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分享、分析一下我从阅读各种资讯和文章中归纳的一点心得。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判断阐述美国现阶段的核心利益;第二部分漫谈我对中美博弈的一些看法和走向分析。1美国当下最急迫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开门见山地说,不是压制中国,也不是搞死俄罗斯,更不是维护西方世界的“共同价值观”,在维护美元霸权面前,这些都是手段。要明白美元霸权究竟有多重要,首先得了解美元霸权是什么。一言蔽之,“美元霸权”就是让美国发行的纸钞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般等价物,并由此建立起一整套储备和结算的规则。美国如何从这里面获取好处?主要是两点。一是收取铸币税。国际贸易自从突破了某个“阀值”,大大超过了贵金属的数量后,就面临需要一种交易双方都认可的国际货币问题,毕竟黄金白银用不了了,以物易物又效率太低——这个国际货币的角色通常由某个政治、经济都非常稳定的国家的主权货币担当,从前是英国,二战后变成了美国。这里头利润有多大?以美元为例,美联储印刷一张元面值的钞票成本仅有19.6美分,利润率%,真·一本万利!所以事实上,特朗普怼中国、怼德国、怼WTO,嚷嚷美国将近亿的贸易逆差是现行贸易制度的弊端所致实在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因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最大的出口“商品”,其实就是美元——一种带防伪技术的纸。保守估计,截止年底,所有已印刷出的美钞给美国政府带来的铸币收益是1.67万亿美元,按三分之二境外流通计算,美国政府在这之前至少获取了超过1.1万亿的国际铸币税,几乎相当于一个西班牙的GDP。是不是觉得印了几十年才一个西班牙而已嘛嘛哋?别着急,在纸币时代,和铸币权一体两面的另外一项重要权力是“通胀权”,我们都知道,不断地印钱会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购买力下降。美联储超量印钞并向国际释放,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美元持有国,原本美元能买2吨铁矿石,现在只能买1吨了,那被稀释了的1吨铁矿石的购买力实际上就归了握有新钞的美国所有,这就是“国际铸币税”衍生出的另一面“国际通胀税”。美国究竟收了全世界多少通胀税?恐怕很难算得清楚。但“美国危机=美元大水”已经成为一个定律,比如这次的新冠疫情,美国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印出了当前流通美元总量的近三分之一,用惊人的大水硬是冲抵掉了危机的爆发。对于这个问题,没必要罗列一大串数字,大家只要知道今时今日全世界流通中的美元总额已然是一战前的倍左右,以及各国手中的美元外汇(目前6万多亿)贬值多少,美国就赚了多少这个道理就好。二是“剪羊毛”。年的美国财长约翰.康纳利说过:“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美元流动性的泛滥,在全世界制造了大量的金融风险。举个例子,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美联储推行了4轮量化宽松,啥叫量化宽松?简单点说就是“印钞+降息”——通过印钞对资本市场注水3万多亿美元,又通过降息让美国投资人能以极低的利息将大部分多出来的钱贷出来,这些钱大部分会流向那些基础设施齐全、经济面向好的新兴国家,哪里赚钱就投向哪里,市场上的闲钱很多,那些被追捧的优质资产自然就会水涨船高,甚至一些仅仅是“包装”得好看的垃圾资产也会跟着鸡犬升天。那美国从中得到了什么呢?一方面,本来在危机中摇摇欲坠的众多美国公司得到注资或者便宜的贷款获取了大量的现金流,得以续命,经济链条不断,危机就不会被全面触发;另一方面,这些公司还能通过这些“便宜”的美元去其他国家投资获取资产增值收益,填补自身的亏空,甚至扭亏为盈,这样美国的危机就得到了舒缓。最后一步,一旦美国经济缓过劲来,美联储就会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逐步加息,一方面察觉新兴经济体投资收益降低、系统性风险增加,一方面感受到贷款付息压力的各路美国投资人就会有意无意地从那些新兴国家撤资,把增值的收益落袋平安,而这些国家虚高的资产价格则因为外资抽出而垮塌,当价格压缩到极限时,美国资本会再度回头抄底,整体上一次这样的危机就很容易让一个国家一蹶不振。比如阿根廷到现在也趴着,又比如韩国三星和LG的大部分股份就这样落进了华尔街的口袋。有人问为什么一定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在一个稳定的金融市场中,假设某个资产的价格为元,这个价格实际上是在场的各路资金长期博弈中形成的一个均衡值,是一个相对稳固的状态,这时候外来的资金进入,把这个资产从元推升到了元,于是原有的博弈平衡被打破,这个资产的价格大概率不会止步,可能会被炒到、元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在金融市场中这20元“增量资金”带来的边际效应,要远远大于原有的元存量资金。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一个金融化的市场里,投资品的估值很容易被增量资金操纵——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始终不能搞金融自由化,而美欧总是嚷嚷着要中国放开金融管制的原因,要知道国际上的“增量资本”(或者叫资本流动性)可都在美国欧盟的手里攥着啊。所以美元霸权,实质上还附带着巨大的国际政治收益,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包括本币、外汇都间接地握在美联储的手心里。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还不及我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水平,但顶着饿死人也要出口粮食换取外汇,就是这个道理。总结一下吧,自二战以来,美国最大的政治就是维护其霸权地位,其中核心的核心是美元霸权,不仅仅因为它为美国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赋予美国用“纸”收割全世界的权力,更深一层的原因还在于,在整个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下,美国自身也遭到反噬,输出美元换取大量实体财富,客观上帮助了外国工业品对本国的倾销,导致了产业空心化和高消费低储蓄,美联储以国债为锚发行美元机制叠加美国政治体制,又促成了巨额债务和财政赤字(当然,美国没想过还钱,也绝不会还)。现在的美国就像一个长期依赖药物的运动员,“停药”的结果绝不仅仅是成绩回到原位那么简单——所以,保美元,就是保美国,对于将来我们也可以预见,美元越是走弱,美国在军事霸权支持下的极端化行为就越是会甚嚣尘上。2理解了美国现阶段的核心“诉求”,有助于我们理解美国在和中国博弈中的各种作法,并以此出发对国际局势和近期的一些事件作出解读:第一:美国对中俄同时施压,究竟剑指何方?中美阿拉斯加会谈前后,拜登-布林肯政府一面对中国层层施压,一面又称普京是“杀手”,鼓动乌克兰对乌东的俄国代理人用兵。根据拜登的表述,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俄罗斯才是“敌人”——事实果然如此?能够简单地把与中俄同时交恶看作是美国外交的失策么?先说一下我的观点,美国要维系霸权,给美元信用危机解套,绝无可能绕开中国。美国的问题已经不是拉几个冤大头买个几千亿美债就能解决的,美联储从年以来多印出来的美元已然超过了6万亿,投放到市场上后实际产生的流通量会更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百度“货币乘数”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实际货币投放量=货币×货币乘数(1除以法定准备金率),也就是说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10%,6万亿理论上可以达到60万亿的流通量。那么美国的法定准备金率是多少呢?——答案是美联储去年就已经干脆利落地取消了法定准备金的要求,美元流通量不设上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在年底,美国政府和个人的总债务已经超过40万亿美元,它的海外总资产却只有29万亿,资不抵债11万亿,如此巨大的窟窿再加一把大火会怎么样?答案是一年多后的今天美国的总债务疯狂扩张到了46万亿,净负债更是暴增到14万亿。如果还想玩这么一套美元体系,美国就必须不断扩表,而要保持这种扩表不会倒灌,就必须为加印出来的天量资本找到一个“宿主”,这个“宿主”还得有足够的资产去消纳美元洪流。事实就是,美国的“窟窿”,当下的俄罗斯是万万填不上的——全世界能做到这点的只有欧洲和中国,但是欧元在全球外储中占比超过了20%,是美元的三分之一强,拥有庞大的增量资本,而拥有7万亿美元海外资产的中国,人民币在全球外储中却仅占比2.25%。中国,才是美元收割的终极目标,因为只有这把“钥匙”才能解决美元当下的问题,给美国霸权续命,对美国来说我们建国70年改开40年来积累的工业基础和财富就是“原罪”。而要利用资本优势完成收割,就要砸开中国的各类金融“防火墙”,要砸墙就得先在政治、军事上威压甚至击败中国,这就是当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底层逻辑——从这个逻辑出发,再去分析美国对俄外交的异动就能基本做到洞若观火。其实,打压俄罗斯是美国的一种“楔子战略”,目的在于将中俄剥离,搞“分俄制华”。这个策略不是我杜撰的,按外交学院王帆教授的说法,当年美国在中苏之间就玩过这么一手,现在是故伎重演:通过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生存空间,逼迫中国不断向综合实力较弱的俄国输血,俄国越是无法自我造血中俄关系就越会背上沉重的负担,最终产生裂痕,这时候美国的对俄拉拢就能以较小的成本达成巨大的成果。同时,打压俄罗斯对欧洲来说还是一种政治正确,“打俄”可以起到“联欧”的作用,而无论“打俄”还是“联欧”,最终的目标也还是“制华”。前面是手段、后面是目的,前面是次要矛盾、后面才是主要矛盾。总结一下:一是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美国执政集团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制华”是共识,而且是“第一共识”,并不存在外交方向的“前后失矩”。接下来,美国还会不断地在中俄之间设置各种议题,反复地用“试探-打压-缓和-再试探”去疲俄、困俄,一方面尽量毁掉俄罗斯在经济上现有的能源牌和粮食牌,另一方面让武装起来的俄罗斯成为欧洲和中国之间的一根刺,诱使逼迫欧洲向美国靠拢。二是我们也可以推断,美国不会轻易让乌克兰、格鲁吉亚加入北约,没有这个缓冲带,美俄在未来将失去谈判的空间,而在欧洲爆发一场中等以上烈度的战争,也会要了美国亚太战略的老命。第二:彭博社圈出十国收割名单,说明了什么。今年3月,彭博社援引高盛的报告,圈定了一份美元的“收割清单”,包括阿根廷、印度、越南、土耳其、斯里兰卡、乌克兰、巴西、巴基斯坦、埃及、印尼……事实上,话音未落土耳其里拉已经一泻千里了。首先要说明高盛这家公司号称欧美央行的“黄埔军校”,不仅是美联储主席,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央行等都大量接纳高盛高管,是西方政商之间交替任职“旋转门”现象的“典范”。所以,高盛的这份报告,不是某家银行的观点,它背后站着的是美联储。我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提到了美国利用“美元潮汐”剪羊毛,美元“回潮”必然伴随着美联储加息操作——但“回潮”并不完全是由美联储主动加息引发的。一般来说,过热的美元涌入新兴经济体,推高资产泡沫的同时,资本的收益也在不断地减少、风险在不断地堆高,而国际金融资本异常敏感,一旦看到风险就会动手撤出投资变为美元抽回国内,大量的美元涌回美国,如果不想通胀,美联储就必须进行加息,这个过程交替往复最后共同完成了美元“回潮”。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美联储不会“黑魔法”,美元回流的根本原因更多的是新兴市场本身出了问题,比如这次被彭博社列入名单的国家,基本都是高负债、民族资本相对弱小和金融不设防的,再叠加疫情就势必出现外资逃逸,这个时候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国家就很容易陷入破产。然而,美联储真的就愿意缩表加息么?加息等于削减市场上的资金,而一腔鸡血的美股早就严重依赖美元的超量流动性。前一段时间中概股大跌了一轮,新闻报道多集中在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修正案的通过,然而事实情况是,一家总持仓亿美元名叫Archegos的对冲基金因为一支重仓股遭到爆仓,为了追加杠杆借贷方的保证金而被强制抛售手中的中概股(约亿),导致了连锁反应,仅市值前20的中概股一周间就蒸发将近亿美元。在这个事件中,高杠杆高风险只是表象,估值过高才是根本——美股在走钢丝,一旦“断供”必然应声落地。此外,最近美国国债总额已经飙升到了29万亿美元,年内突破30万亿板上钉钉,仅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超过亿。看起来很多吧,然而老布什在任时,美国国债总额2.6万亿,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每年却要支付亿的利息——原因无他,利率高低有别尔。老布什那时美国国债的年利率9.2%,现在的美债十年期收益率长期在1.7%左右徘徊,一旦利率提高,美国发债的成本可能成倍增加。这让一年收入7万亿、支出10万亿,财政赤字几乎逼平德国GDP的美国政府情何以堪?总结一下:“收割”他国看起来很霸气,但不是美国执政精英的“神术妙计”,说到根子上还是建构在美元霸权这个不公平规则之上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收割”还是一把双刃剑,和前几次的举重若轻不同,是美元死,还是美股死,这次美联储得做道“选择题”了。第三:英国和日本在这段时间里反复横跳、来回变脸,他们为何跟随美国反华?对于英、日两国为什么一无反顾地加入美国的反华同盟,从人种、历史、政治、地缘方面分析的文章很多,我只从美元体系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先说英国。上两组数据:截至今年一季度英镑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4.7%,位居全球第四,在美元的59%、欧元的21.2%、日元的6%之后,第五名的中国是2.25%。相对的,英国年GDP全球第七2.5万亿美元,不到美国的1/8,是欧盟和中国的1/6、日本的1/2。从上面的数字可以直观地看出,英国很擅长玩国际金融这个游戏,甚至为了方便玩金融,在加入欧盟的40多年间始终不愿意放弃使用英镑。金融服务业强大的反面是制造业的萎靡,英国一年生产的汽车数量甚至还比不上泰国,全英工业人口仅有万,占总人口的3%,富时(英股)里的企业七成以上都是消费、娱乐、服务这样的“吃喝玩乐”产业。相对的,中国有2亿工人,哪怕是空心化极其严重的美国也有万工人(总人口的4%)。英国的问题正在于:得了美国一样的病,却没有同样的实力。疫情刚爆发那会国内很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zz/908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