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104/6623402.html8-8货币需求不变或未增加到同等程度时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1、个人货币需求与货币存量间的比率变动对于市场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在同一时刻,市场上的每个人对于货币需求和货币存量之间的配比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成为货币供应者,相同条件下,货币供应的增加将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有的人会成为货币需求者,相同条件下,货币需求的增加,将导致货币购买力的上升。在社会货币总存量没有改变或者改变很小的情况下,根据大数原则,货币供应和货币需求的增加,二者的效果将会基本抵消,市场越大,完全抵消的可能就越大。这里我们只考虑货币交换价值的改变,尽管二者是一体的,商品价格就是商品与货币之间的交换比率。当然,这里只考虑一般的情况,不排除大数原则的无效,总体上而言,供应和需求增加,对于货币购买力所产生的效果是正好相反的。2、如果整个社会发生了足以使个人货币存量与货币需求之比发生改变的情况,对于市场的影响又将如何?整个社会发生了足以使个人货币存量与货币需求之比发生改变的情况,即社会上货币供应的增加或减少,与货币需求的增加或减少,不能互相抵消,总体表现为某一个方向的作用。因此,货币购买力要么上升,要么下降。3、社会货币存量增加,是否可以同时增加商品数量?货币存量的增加,可能是商品货币,比如黄金的产量增加或者进口量增加。也可能是法定货币或信用货币的增量发行,不考虑信用媒介,我们可以理解为直接印钞。无论社会货币存量通过什么方式增加,它总归会增加某些个人经济主体的货币存量。但增加货币,是否可以增加一般商品的数量,这是一个问题。一般来说,货币不是资本和财富,其含义就是增加货币不能增加一般商品。米塞斯在这里的意思,如果是商品货币,比如黄金,那么增加黄金货币的供应,就必须要么用其它商品来交换(比如进口),要么增加黄金的生产。而增加黄金的生产,其资本的转移利用,必然会减少相应的其它商品的生产。这说明货币生产的利润,同样受一般资本回报率的限制.这只能针对商品货币。但是,如果是用法定货币或信用货币,来替代商品货币的这种增加,即法定货币或信用货币的增加,只是为了满足货币需求(比如,在商品货币下无法满足的财政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避免了因为增加商品货币而带来的其它商品的相应减少。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能够增加商品数量。如果法定货币或信用货币的增加,不是与商品货币的必要增加的那种情况下的增加,就不能说增加了社会财富。米塞斯考虑得也太复杂了。这里,可以说米塞斯有廉价货币的倾向,即认为不一定需要用,或者全部用昂贵的货币来满足市场需求,这会损失其它商品的生产。当然,就货币的功能而言,这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全面来看,如果没有生产成本或者某种数量或者某种制度的限制,将不可避免地走向通胀。4、社会货币存量增加,将对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社会货币存量的明显增加,肯定会引起许多个人的货币存量的增加。个人的货币存量的增加,就意味着,相同条件下,货币单位的边际效用降低。以前甲的货币存量是元,现在增加到元,那么相同条件下,他花元就会更“大方”,或者以前元的商品,现在可能元也愿意买。首先获得明显的货币增量的个人,其偏爱的商品价格将上升,货币购买力相应下降。出售其偏爱的商品的卖家,将接力获得明显的货币增量,进而对他们所需的商品的增加购买,同样会使这些商品的价格上升。一个人的货币增量的转移量是扩散的,这将导致这种物价上涨趋势将逐级递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流转,所有的商品(包括劳动),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当然,不一定所有人的货币存量都会增加,并且,即使货币存量增加的人,也有一个获得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货币存量没有增加的人,或者在货币购买力已经明显下降的时候,才获得货币增量,并且这种增量不足以抵消货币购买力下降程度的人,其实际收入是降低的。当你的工资从涨到时,货币购买力可能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那么你的实际收入,或者说实际购买力,较更早之前是下降的。实际收入下降的人,相同条件下,将减少购买,这将减缓商品价格的上涨,即减缓货币购买力的下降,但是不可能让货币购买力再回到原来的水平。5、社会货币存量增加,物价会同步上涨吗?前面已经论述,社会货币存量的增加,将首先到达一部分人手里,并通过他们的增加购买,导致相应的商品价格上涨。并逐级影响到所有的商品,而且对于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逐级递减。最终对于所有商品的价格的影响是参差不齐的。社会货币存量的增加,不可能导致所有商品价格同步上涨,这种机械数量论完全没有考虑实际的获得增量和市场传递的过程。如果社会货币存量的增加只是一个暂时现象,或者一次性现象,那么已经上涨的商品价格是不可能完全维持的。甲的货币存量从元增加到元,假如他一次就花掉增量货币,那么接下来,他必定会减少购买,因为他的货币存量又只有元了。因此,参差不齐的商品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因此再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这种调整不可能让所有商品的价格相比更早之前,会维持在一个同比例上涨的水平。最终,上涨的所有的商品价格所决定的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的关系,已经较货币存量增加之前,发生了变化,货币对于不同商品的购买力的下降程度,因此也不可能完全一致。前面所讨论的是社会货币存量的增加,先到达一部分人手里的情况。如果个人货币存量同时增加到相同,或者同时按比例增加,情况会怎样呢?关于休谟的同时给予每个人5个金币(假如之前大家都没钱),或者如穆勒说的,每个人的货币存量同时增加一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在主观价值论下,即使两个人原有的货币存量及现在的货币增量完全一致,其所偏爱的商品以及愿意花多少钱购买,在新的情况下,保留多少货币存量,这都是不可能一致的。从原则上来说,不可能所有人都对所有不同的商品的需求同样强烈,对于需求更强烈的那些商品,其强烈程度也不可能一样。无论所有人的货币存量和增量都相同,还是同比倒增加,其所引起的商品价格的上涨程度,都不可能是一致的,而只可能是参差不齐的。6、如果某人原有a单位货币,然后又得到b单位的额外货币,他对总货币存量a+b的评价与原来对a单位货币的评价会一样吗?“货币数量的变化一定导致货币客观交换价值反比例的变动”,这样的货币价值的机械数量论,或者说量化数量论、比例数量论,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观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今天我们就来仔细考察一下,其谬误究竟在于何处。很难想象,一个人增加了一定量的货币,他会将新的货币存量与原来的货币存量的交换价值完全等同看待。“如果某人原有a单位货币,然后又得到b单位的额外货币,只有在对总货币存量a+b的评价与原来对a单位货币的评价一样的情况下,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才会与货币增量成反比例的变化。比如甲原来有10元,苹果一个10元,现在他增加了10元的收入,如果货币存量增加一倍,货币的交换价值减少一倍,那就意味着,苹果的价格将自动变为20元。这样的假设只有在商品数量固定,商品价值固定,且形成一个静态价格以后,货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将自动换算为新的商品价格。这必须以客观价值论和静态体系为前提,这显然是错得离谱的。如果一个人的货币存量增加了,那么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相同条件下,他对每一货币单位的评价的确是会比之前降低的。但是具体降低多少,这个不是自动换算的,每个人的评价都不一样,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也不一样。一个人的货币存量从10元增加到20元,他不可能将现在的10元直接当以前的5元来评价。如果是这样,似乎增加货币和减少货币对于个人就没什么影响。但是大经济学家们还是会在这上面栽跟斗。7、假定货币数量变化会引起货币购买力反比例变化的观点,其岀发点是什么?这个出发点是否可以支持这种观点?“他们所坚持理论的最初假设是如果货币单位的价值增加一倍,社会可支配的货币存量的一半就会与原来全部货币存量产生相同的效用。”尽管我认为他们的理论前提是“客观价值论和静态体系”。但这不妨碍我们分析这个岀发点的对错。如果苹果原来是10元,现在货币交换价值增加一倍,即5元就可以买到一个苹果,那么一个人拥有5元和之前拥有10元的效用,是一样的。推及之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论断本身没有任何问题。社会货币存量的多少,及货币的价值水平,根本不影响货币的效用。将现在的社会货币存量增加一倍或者减少一半,无论货币价值如何变化,货币所发挥的效用总是相同的,因为货币只是一般的交易媒介。但是,这个命题不能说明,货币存量翻倍与货币的客观交换价值减半是等价的。完全无法证明个人的主观评价,将产生这样的自动换算,形成这样的反比例变化。以前的货币存量是10元,一个苹果10元,现在增加10元货币存量到20元,苹果价格自动变成20元,现在也只能买一个苹果,不能增加任何实际的财富。但实际上,前面的分析已经表明,首先获得社会货币增量的个人,是可以通过增加购买,来增加自己的财富的。即使后来获得货币增量的人不能增加财富,甚至无法弥补损失,也不影响前面的事实。书中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将其数字化,以方便理解。甲的收入中,有价值元的有息债券,元的现金。并且,他将收入中元现金用于消费,余下的元再买同样的债券。这样,他就有元的债券,作为储蓄。现在他的收入结构发生了变化,工资中元为现金,元为债券。现在,要保持之前的消费和储蓄比,他必须用元现金买债券,即是原先的元的两倍。在第二种情况下,他会买更多的债券,以及愿意花更高的价格(现金的边际效用递减),但是,他不可能直接愿意以两倍的价格购买元的债券,即花过去两倍的价格,购买与过去相同数量的债券。如果债券的价格上涨(利息降低),那么他就会相应减少购买量,留下更多现金,而不可能不管涨到什么价格,直接买元的债券,像机器人一样执行计划。(债券的价格与面值之间的差额就是债券的利息。元的一年期债券,发行价90元,相当于10%的利率。涨到95元,相当于利率下降了5%。现在基本上都是无息的,价格差就是其利息。有息的也一样,实际利息同样会随价格变化而变化。只能说如果避险情绪升温,大家都去买国债,其价格会升高,利息会相应降低,甚至负利率都可能。如果其所标利息变高或变低,这不直接影响其价格。这个不能反过来看。一般而言,美国国债的购买与美元的利息政策有关。这个就先不展开了。)8、费雪和布朗的货币价值数量论是什么?他们的例证正确吗?“货币购买力随货币量的变化发生反比例的变化”这样的观点,对于持客观价值的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对于相信主观价值论的费雪而言,同样持机械数量论,就有些难理解了。费雪认为,假设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交易、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因此,费雪方程式亦称为现金交易说);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或P=MV/T这个方程式是一个恒等式,其中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费雪分析认为,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所以,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费雪虽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zz/8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