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169886.html来源:伍戈经济笔记伍戈博士在“后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理论新进展”研讨会发言视频一、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的货币政策进入史上未曾经历过的“无人区”: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最近美联储也修改规则,短期通胀目标不局限于2%,该制度变化对今年再通胀预期形成强力支撑。货币几乎涉及到所有的宏观经济学议题,凯恩斯的巨著《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书名中包含的三个关键词中有两个与货币有关。传统货币政策究竟面临哪些新挑战?供给和需求货币政策用来调节总需求是共识,但供给冲击有时强烈且不易捕捉。每当生产率、制度等供给变化悄然发生,且难以被证实或证伪时,货币政策确实面临挑战。例如,次贷危机前格林斯潘相信美国拥有极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得单位劳动生产的产品成本下降。其政策含义是,即使利率保持低位CPI也不会起来,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但后来有人认为,他可能误判了生产率等供给因素,宽松货币政策最终诱发次贷危机。近年来西方货币政策的事实是:经济增速下降一点点,利率下降的速度却更快。我们并不知道过去30年全球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真实原因,如果由于老龄化等原因出现了明显下降,利率是不是要随之下降并至极低水平?一旦发生经济下行,我们是否就简单地认为它是总需求冲击?或者说,面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同时冲击时,是否要将货币政策发挥极致?总量和结构经典物理学告诉我们,只需给出一个作用力,物体就保持某种状态一直运动下去。但现实不会如此理想,因为存在各类摩擦。同样投入一块钱,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资产所遇到的摩擦力及价格弹性不完全一样,价格弹性高的地方增值速度快。对一个摩擦较强或是结构问题严重的国家而言,我们难以精准掌握资金去向,过多货币的逐利流动可能导致扭曲进一步加大。为了抑制资产价格膨胀等特定目的,我们当然可以考虑采用宏观审慎政策而不用货币政策。但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宏观审慎政策的实践仍处在初期阶段,而货币政策与资产价格之间依然保持良好的吻合关系。此外有文献表明,贫富悬殊、民粹主义兴起或也与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联系。当然,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即期和跨期近期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及“跨周期调节”。但凯恩斯主义不强调跨期,他们认为只要短期把经济搞上去,长期经济可能也会好。但现实没这么简单,比如刚开始借钱时我们觉得还款没有问题,但未来有可能还不起钱。能否实现良好的跨期均衡十分关键。在逆周期之外进一步运用跨期思想,对理解真实经济不无裨益。上一期的投资是需求,但到了下一期它就可能变成产能供给;而这一期的供给到下一期可能又会促成新的投资。观察这次疫情以来的经济运行可发现,跨期供给能力的变化有时会超过我们想象,经济自身存在一定的自发跨期修整机制,不容忽视。这也是此次疫情应对中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相对节制的重要原因之一。二、中国货币政策的选择如何评判中国的货币政策?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还可以,通胀尚可,资产价格也在可控范围内。货币政策总体Sofarsogood。当然,这个问题存在复杂性,因为当我们看到经济处于某种状况时,其实并不知道是哪个因素发挥了主导作用。多大程度上是财政的作用,多大程度上是货币的作用?很难单独剥离。从政策精细程度来看,还是有值得进一步努力的地方。例如,目前货币政策正在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转换,市场往往对价格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sx/13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