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册第4版考


论述题

1、对比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并利用两种效应来分析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武汉大学研]

(1)对比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一种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总效应可以被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个部分,即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收入效应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①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收入效应则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②无论该商品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价格下降,替代效应始终为正;当该商品是正常品时,价格下降,收入效应为正;当该商品是劣等品时,价格下降,收入效应为负。(2)劳动供给曲线的推导因为每天只有24小时,假定消费者每天必须用于睡眠的时间是8小时,所以消费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资源每天为固定的24-8=16小时。若用H表示闲暇,则16-H就代表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因此,劳动供给问题就可以看成是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固定的时间资源16小时中闲暇H所占的部分,或者说,消费者如何决定其全部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两种用途上的分配。如图20所示。图中横轴H表示闲暇,纵轴Y表示收入。消费者的初始状态点E表示的是非劳动收入Y_与时间资源总量16小时的组合。假定劳动价格即工资为w0,则最大可能的收入(劳动收入加非劳动收入)为K0=16w0+Y_。于是消费者在工资w0条件下的预算线为连接初始状态点E与纵轴上K0点的直线EK0。EK0与无差异曲线U0相切,切点为A。与A点对应的最优闲暇量为H0,从而劳动供给量为(16-H0)。于是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如图21所示)上的一点a(16-H0,w0)。现在让劳动的价格上升到w1,再上升到w2,则消费者的预算线将绕着初始状态点E顺时针旋转到EK1和EK2,其中K1=16w1+Y_,K2=16w2+Y_,预算线EK1和EK2分别与无差异曲线U1和U2相切,切点分别为B和C。均衡点B和C对应的最优闲暇量分别为H1和H2,从而相应的劳动供给量分别为(16-H1)和(16-H2)。现又得到劳动供给曲线(如图21所示)上的两点:b(16-H1,w1)、c(16-H2,w2)。重复上述过程,可得到图20中类似于A点、B点和C点的其他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图20中的价格扩展线PEP;相应地,在图21中可得到类似于a点、b点和c点的其他点,将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得到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S。

图20时间资源在闲暇和劳动供给之间的分配

图21消费者的劳动供给曲线

(3)利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分析工资如何影响劳动供给

如图21所示,劳动供给曲线向后弯曲。因为在时间资源总量给定的条件下,劳动供给的增加就是闲暇需求的减少,所以劳动供给是闲暇需求的反面,劳动的价格即工资实际上就是闲暇的机会成本。

①替代效应:当工资上升时,闲暇的机会成本上升,消费者用其他商品替代闲暇,对闲暇的需求量减少。

②收入效应:当工资上升时,消费者收入上升,消费者对闲暇的需求量增加。

③总效应:当工资较低时,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可以使对闲暇的需求量减少,劳动供给量提高;当工资较高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工资提高可以使对闲暇的需求量增加,劳动供给量减少。即在工资的提高使人们富足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人们会更加珍视闲暇。因此,当工资达到一定高度而又继续提高时,人们的劳动供给量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2、说明什么是一般均衡以及其实现的条件并说明经济原理。[兰州大学研]

(1)一般均衡的含义

一般均衡是指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角度出发,考察每一种产品和每一个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相应的均衡价格以及均衡供销量应有的量值。根据一般均衡分析,某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而且还受到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此,某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同时达到均衡时,才能实现。

(2)一般均衡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当买卖双方都是价格的接受者时,经济中出现一组价格(包括所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能使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接受。这种状况需满足以下条件:①完全竞争的市场;②资源具有稀缺性;③每个消费者在既定收入下达到效用最大化;④每个厂家在其生产函数决定的投入-产出组合下达到利润最大化;⑤所有市场出清,即各自供求相等;⑥每个厂家的经济利润为零。

(3)一般均衡实现的经济原理

①实现交易的一般均衡。任何一对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商品的个人来说都相等,即MRSXYA=MRSXYB,这意味着消费者A和消费者B无法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换来增进自己的福利。此时该社会达到了产品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从而实现了交换的效率,实现了交换的一般均衡。

②实现生产的一般均衡。在生产方面,任何一对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用这两种投入要素生产的所有商品中都相等,即MRTSLKX=MRTSLKY,这意味着生产者X与生产者Y无法通过变动生产要素L和K的数量来增加产量。此时该社会达到了产品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实现了生产的一般均衡。

③实现市场整体的一般均衡。在生产与交换两者之间,任何一对商品间的生产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每个个人的边际替代率,即MRSXYA=MRSXYB=MRTXY。只要MRT与MRS不等,重新配置资源都会使消费者受益。只有MRS=MRT时,才能使生产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使资源达到有效的配置,实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此时市场整体达到一般均衡。

3、评价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

(1)萨伊定律的含义

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它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2)凯恩斯定律的含义

凯恩斯在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在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性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性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会创造出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出自己的供给”,这便是凯恩斯定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以至于充分就业均衡只能被认为是一种特例。

(3)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的区别

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发的创造需求,而凯恩斯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需求创造供给,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相应地,两者的政策主张也不同。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而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在政策主张上,萨伊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sx/119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