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息与价格 > 利息与价格目录 > 基本面之每股收益EarningPer
当前位置: 利息与价格 > 利息与价格目录 > 基本面之每股收益EarningPer
每股收益(EarningPerShare,简称EPS),又称每股税后利润、每股盈余,指税后利润与股本总数的比率。它是测定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分析每股价值的一个基础性指标,是综合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是公司某一时期净收益与股份数的比率。
《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内容特点
《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共四章十五条。第一章总则部分主要明确了该准则制定的目的、依据和适用范围,第二章明确了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第三章明确了稀释每股收益的计算方法,第四章明确了每股收益的列报。
《企业会计准则——每股收益》与中国现行的每股收益计算和列报的规定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同之处表现在:两者目的都是为了规范每股收益的计算与列报,其适用范围相同,都是适用于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已公开交易的企业,以及正处于公开发行普通股或潜在普通股过程中的企业。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制定颁布的主体不同。目前,中国上市公司遵循的计算和披露每股收益的规定是中国证监会制定和颁布的;而每股收益准则则是由财政部制定和颁布的。正因为如此,两者之间的差异需要由两个部门协调才能解决。
(二)每股收益包含的内容不尽相同。按照中国证监会的现行规定,准备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公司需要计算加权平均的基本每股收益和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没有考虑潜在普通股的影响,不需计算稀释每股收益。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公司应分别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计算每股收益。而每股收益准则要求公司计算和列报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不需要计算和列报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只需以净利润为基础。
(三)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形式不同。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的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度报告中采用列表的形式提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前三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其中包括全面摊薄的每股收益和加权平均的每股收益,并要求另以利润表附表的形式分别列示按全面摊薄法和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而不是将每股收益列入利润表正表,有关每股收益信息的披露也不是体现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而每股收益准则要求公司将每股收益在利润表中列示,并且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及其计算过程等。
三、每股收益准则重点难点解析
(一)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关键是要确定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和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在计算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时,应当考虑公司是否存在优先股。如果不存在优先股,那么公司当期净利润就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如果存在优先股,在优先股是非累积优先股的情况下,应从公司当期净利润中扣除当期已支付或宣告的优先股股利;在优先股是累积优先股的情况下,公司净利润中应扣除至本期止应支付的股利。在中国,公司暂不存在优先股,所以公司当期净利润就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
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应当根据发行合同的具体条款,从应收对价之日(一般为股票发行日)起计算确定。当期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可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所以在计算每股收益时应计算其加权平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当期新发行普通股股数×发行在外时间÷报告期时间-当期回购普通股股数×已回购时间÷报告期时间 在计算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时,权数可以按天数来计算,在不影响计算结果合理性的前提下,也可以按月来计算。
在计算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在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处理的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根据合并过程中发行或取消的股票数调整加权平均数;第二,在发生不改变企业资源但将引起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发生变动的情况(如派发股票股利、公积金转增股本、拆股和并股)下,需重新计算所有列报期间的股份数,并追溯调整所有列报期间的每股收益。
在计算流通在外普通股加权平均数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企业合并中所采取的核算方法,核算方法不同,外发普通股在外流通的时间也不相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采用购买法核算。在购买法下,被合并企业的合并前的净利润不包括在合并企业的净利润中,只有合并以后的利润才包括在合并企业的净利润中,所以在购买法下,因合并而发行的股票流通在外的时间应从股票发行的时间开始计算。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应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
(二)稀释的每股收益
1.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的判别。如果公司存在潜在普通股,首先应判断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如果潜在普通股不具有稀释性,那么公司只需计算基本每股收益;如果潜在普通股具有稀释性,公司还应当根据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的影响,分别调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以及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据以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
这里涉及潜在普通股的概念和潜在普通股是否具有稀释性的判定。所谓潜在普通股是赋予其持有者在报告期或以后期间享有取得普通股权利的一种金融工具或其他合同。如可转换公司债券、期权、认股权证等。随着股票交易方式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交易方式,只要会影响普通股股数的,都称为潜在普通股。
在衡量潜在普通股是否具稀释性时,中国的每股收益准则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规定,即以是否会减少每股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作为衡量潜在普通股是否具稀释性的尺度。持续正常经营净利润是指在扣除优先股股利和与非持续经营有关的项目后的正常经营净利润,不包括会计政策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影响。该项目应结合“终止经营”、“财务报告的列报”及“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准则要求提供的信息综合考虑。
如果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会增加持续正常经营每股收益或减少持续正常经营每股亏损,则该潜在普通股是具反稀释性的。在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只考虑具有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的影响。不考虑具有反稀释性或不具有稀释性的普通股的影响。
2.稀释的每股收益的计算。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对基本每股收益的分子和分母进行调整。就分子而言,当期可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应根据下列事项的税后影响进行调整:(1)当期已确认为费用的稀释性潜在普通股的利息;(2)稀释性的潜在普通股转换时将产生的收益或费用。这里主要是指可转换公司债券。就分母而言,普通股加权平均股数为在计算基本每股收益时的股份加权平均数加上全部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转换成普通股时将发行的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量。以前发行的具稀释性潜在普通股应视为已在当期期初转换为普通股,本期发行的潜在普通股应视为在发行日转换成普通股。对分母的调整主要涉及期权和认股权证。具有稀释性的期权和认股权证不影响归属于普通股的净利润,只影响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只有当行权价格低于平均市场价格时,股票期权和认股权证才具有稀释性。计算时,应假定已行使该期权,因此发行的普通股股数包括两部分:(1)按当期平均市场价格发行的普通股,不具有稀释性,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不必考虑;(2)未取得对价而发行的普通股,具有稀释性,计算稀释的每股收益时应当加到普通股股数中。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用公式表示如下:
调整增加的普通股股数=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行权价格×拟行权时转换的普通股股数÷平均市场价格。
公式
编辑
计算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公式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当期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
每股收益增长率指标使用方法
1)该公司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和整个市场的比较;
2)和同一行业其他公司的比较;
)和公司本身历史每股收益增长率的比较;
4)以每股收益增长率和销售收入增长率的比较,衡量公司未来的成长潜力。
传统计算传统的每股收益指标计算公式为:
每股收益=(本期净利润-优先股股利)/年加权平均总股本 并不是每股盈利越高越好,因为每股有股价
实例说明
基本每股收益的计算,按照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当期净利润除以当期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权平均数。以某公司年度的基本每股收益计算为例:
该公司年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万元。年年末的股本为万股,年2月8日,以截至年总股本为基础,向全体股东每10送10股,总股本变为万股。年11月29日再发行新股万股。
按照新会计准则计算该公司年度基本每股收益:
基本每股收益=÷(+×11/12+×1/12)=1.58元/股
上述案例如果按照旧会计准则的全面摊薄法计算,则其每股收益为÷(++)=1.14元/股
从以上案例数据来看,在净利润指标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新会计准则计算的基本每股收益较旧会计准则计算的每股收益高出%。
稀释每股收益实践中,上市公司常常存在一些潜在的可能转化成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具,如可转债、认股期权或股票期权等,这些工具有可能在将来的某一时点转化成普通股,从而减少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
稀释每股收益,即假设公司存在的上述可能转化为上市公司股权的工具都在当期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股份后计算的每股收益。相对于基本每股收益,稀释每股收益充分考虑了潜在普通股对每股收益的稀释作用,以反映公司在未来股本结构下的资本盈利水平。
例子某上市公司年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万元,期初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万股,年内普通股股数未发生变化。年1月1日,公司按面值发行万元的三年期可转换公司债券,债券每张面值元,票面固定年利率为2%,利息自发放之日起每年支付一次,即每年12月1日为付息日。该批可转换公司债券自发行结束后12个月以后即可以转换为公司股票。转股价格为每股10元,即每元债券可转换为10股面值为10元的普通股。债券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所得税税率为%。
假设不考虑可转换公司债券在负债和权益成分上的分析,且债券票面利率等于实际利率,年度每股收益计算如下:
基本每股收益=/=2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净利润=×2%×(1-%)=万元
假设转换所增加的普通股股数=/10=万股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0.14元
增量股的每股收益小于基本每股收益,可转换公司债券具有稀释作用:
稀释每股收益=(+)/(+)=1.元。
在上市公司中的财务报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重点数据中会有扣非每股收益这个财务指标,那么这个财务指标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作为股票投资者了解这个指标具有哪些参考价值呢,希望我的这篇经验能够帮助到大家。
步骤:
1、扣非每股收益就是扣除不是经常主营业务的每股收益,不是经常的主营业务是指那些不是公司主要经营的业务。
2、需要注意的是,非经常性损益通常指与企业的主营业务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包括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股权处置损益、补贴收入等科目。
4、非经常性损益在内的每股收益反映了公司的总体盈利状况,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则能更好地反映该公司主营业务的盈利状况。损益后每股收益这一指标。
4、扣非每股收益和主营业务的占比,能够更好的反应公司的经营状况,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一指标进一步研判股票的投资价值。
5、投资者除了扣非每股收益这一指标外,还要结合多种因素能够更全面的进行分析,才能真正判断该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6、在股票投资中,投资者要学会看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的每一个财务指标,经过仔细分析,还要结合市场的多种因素,才能最终确定该股是否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
市盈率(动)计算公式:市盈率(动)=总市值/预估全年净利润。例如:当前公布一季度净利润0万,则预估全年净利润万。
市盈率(静)计算公式:市盈率(静)=总市值/上年度净利润。
市盈率(TTM):总市值除以最近4个季度的净利润。
TTM(TrailingTwelveMonths),是股票投资、财务分析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引入TTM的意义在于剔除财务分析上的季节性(seasonality)变化,使得分析更加严谨、符合逻辑。TTM,字面意思是滚动12个月,即为截至最近的连续12个月。通常,TTM用于财务报表分析,以最近的12个月(或者最近4个季度)作为一个周期,进行分析、比较。TTM常用于和上一个12个月周期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一种趋势。在国内,TTM经常被狭义定义为市盈率TTM。市盈率TTM,又称为滚动市盈率,一般是指在一定的考察期内(一般是连续12个月/4个财季)的市盈率。
滚动市盈率也叫市盈率TTM(TrailingTwelveMonth),是以最近报告的12个月(四个季度)的净利润或者每股收益为基础来计算的,我们分别用PE和PE4来表示:滚动市盈率(PE)=当前股价÷最近4个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之和,或者是:滚动市盈率(PE4)=当前市值÷最近4个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地位:主流媒体都采用滚动市盈率,例如东方财富网、金融界等证券网站的个股是采用滚动市盈率,个股在每个季节的业绩报告公告后,这种市盈率都调整1次。
所谓的市盈率是一个反映股票收益与风险的重要指标,也叫市价盈利率。体现的是企业按现在的盈利水平要花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这个值通常被认为在10-20之间是一个合理区间。
贵州茅台年度基本每股收益2.8元,年三季度基本每股收益26.9元,年二季度基本每股收益17.99元,年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10.42元,年四季度基本每股收益2.80元,年三季度基本每股收益24.24元,年02月05日收盘价为21元。
市盈率简单计算如下:
静态市盈率=当前股价/全年每股收益=21/2.8=70.51
动态市盈率=当前股价/全年预估每股收益=21/(26.9*4/)=64.42
市盈率TTM=当前股价/最近4个季度基本每股收益之和=21/((26.9+2.80-24.24)=65.17
四句教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