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从利息理论看LPR的选择


治疗白癜风的正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关于LPR的选择,之前写了篇短文,其中提到,如果看好中国经济,LPR肯定向下,所以换成LPR肯定是有利的。当时以资本逐利来进行解释:经济向好,实体经济活跃,投资回报率高,资本追逐高回报,利率自然向下。其实解释得很牵强,完全没有把内在逻辑说清楚。

在经济学的框架里,利率属于金融学的范畴,金融学的开山祖师爷——费雪,写过一本《利息理论》,可以说奠定了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根基。直至今日,金融学各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玩的让人眼花缭乱,但在理论上,还是一直沿用费雪的《利息理论》,几乎没有突破。追本溯源,我们就用《利息理论》来解释LPR的选择。那么,让我们开始吧。

《利息理论》开篇第一句:收入是一连串的事件。收入不是食物,不是衣服,甚至不是财货本身。只有吃了食物,穿了衣服,用了财货,经历了这些事件,成为人精神上的享受,构成了最后的收入。当然,这个享受是心理事件,无法直接衡量,所以带来第二层含义,外部的事件本身,包括食物、衣服和财货,作为实际的客观的收入。因为衡量的尺度不一,所以引入统一的衡量尺度——生活费用,通常以货币形式体现,即是货币支付所享用食物、衣服和财货的实际费用。进而带来第三层含义——货币收入,即我们通常理解的收入,辛勤工作获得的报酬,用于支付实际费用。

一般情况下,主观的享用收入与客观的以生活费用衡量的实际收入是基本一致的,但货币收入与生活费用普遍存在差异。很好理解,你用了多少,肯定享受了多少,但你获得多少,未必全用了多少,或者根本不够用。月工资元,有可能花了元用于生活费用,构成最后的享用收入;也有可能入不敷出,花了元,额外借贷元满足享用。刚好赚花的的情况是极少见的。

再强调一下,所有的实际收入,只有进入成为人的精神体验,才构成真正的收入。收入和英文原文“In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625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