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讲了庄子的写作原则,泛览《庄子》三十三篇,可以立即得到应验。
庄子写作法的运用
《庄子》大部分篇章,都可以看成是卮言大汇集。
其中,内七篇还各自有个主题名,统贯全篇。无非是说,这一篇画的全都是水果,那一篇画的全都是蔬菜……
而外杂篇则连个主题都没有,篇名都是取自正文的第一个词。看,多么地随意!
但是也不尽然。在《庄子》外篇中,有四篇文章:《骈拇》《马蹄》《胠箧》《刻意》。
杂篇中又有四篇文章:《让王》《盗跖》《说剑》《渔父》。
这八篇文章有个一致的特点:主题鲜明,结构严整,论证清晰,气韵一贯,非常符合人的逻辑。
但有意思的是,这八篇恰恰是被历代评注家批判得最狠的,被认为思想单薄、肤浅、偏执,必不是庄子亲笔,而是其弟子的拙劣习作。
其中被认为最水的、注家都不屑一顾的一篇文章——《说剑》,恰恰是最漂亮的一篇文章,简直堪称范文。
后世对庄子各篇的评价,恰好证明了他自己所说的:“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庄子写作法对创作的启示
基于庄子对自己写作凡例的说明,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四点启示:
贴着感觉写
不论是文艺性的创作,还是学术性的创作,都应该贴着感觉写。
众所周知,好的小说,往往都是基于作家个人最为真挚的生活经历而创作。典型的如《红楼梦》。
又,汪曾祺的小说写得好。其实小说内容都是纪实的,只不过为了避讳而换了人名,假称小说罢了。
有些很有意思的经历,因为怕得罪人,汪曾祺就干脆没写。哦,我们本可以从他笔下得知西南联大更多妙闻的!
李白杜甫诗千篇,也不是篇篇都是传世之作,其中最能动人的,一定是放射着作者最真挚的情感体验的。
以笔者自己的学术创作经历而论。记得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满楼的博士生都唉声叹气,时间紧迫,却写不下去。
我当时就特别羡慕孕妇,虽说生孩子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孕妇肚子里毕竟有胎儿,而我们无啊!
所谓的无,就是没感觉,对空雕琢,不要说写出什么好文章了,连写都写不下去。那种滋味,太难受了。
当然了,要想有感觉,就得长期积淀,勤学深思,让自己心中也孕育一个“胎儿”。
言无言
庄子那些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文章,原来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喷出来的。
最佳的写作状态是什么样的?庄子给出了答案,就在三个字:言无言。
这里的“无言”,就是无心之言。
意思是不是我在说话,而是我心中感受到的真情、真相在说话。
我做了一辈子学问,成日在书斋里写啊写,感觉基本上没写过什么让人满意的文章。
唯有极少的几篇小文章还算差强人意。
回忆当时的写作状态,确实,感觉不是我在写,而是心中有个神一样的东西,在指挥落笔行文,构造间架,而我的脑子,我的手,不过是个道具而已。
结果,写起来果然“下笔如有神”,一气呵成,自己写得爽,别人看着也爽。
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
以我多年看书、写作的经验,似乎确实如庄子所说,逻辑越严整的东西越是虚假,死得也越快。
陈寅恪给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序中说:其言论愈有条理统系,则去古人学说之真相愈远。
这是针对学术史著作而论的,如果是写历史著作呢?写其他著作呢?
以我所熟悉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而论,最重要的两篇名著,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二者奠定了当代经济学专业两大核心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但其实这两本书,都是贴着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写的。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旨在反驳当时西欧各国流行的重商主义:唯有出口才算爱国,进口就是卖国贼。
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则是针对当时的经济大萧条的,是诊断病情、对症下药的应时之作。
但是,贴合现实虽然真切,却不够完美,里面充满了逻辑断点,于是后人一再地做体系化、完美化处理,最后还给披上个数学的外衣。
结果是,现在最完美的《高级宏微观经学》,距离经济真相最远,乃至于现代法国经济学界将这些美化的经济学称为“自闭症经济学”。
中国有两部流传千古、长盛不衰的巨著,一个是《道德经》,完全是一段一段的卮言,而且说话总是模模糊糊,所谓“惚兮恍兮,其中有精”。
另一个是《论语》,就是个道德箴言录。
比如其中的孔子对“仁”的界说,就是七八句无法归纳总结、无法抽象提升的片语。
黑格尔看了《论语》,嘲笑说这根本就不是哲学,中国人根本就不会理性思考。
但是《论语》至今仍让人有感觉触动,长盛不衰。
而黑格尔的著作倒是逻辑严整到无以复加,不要说流传两千年,才不过多年,在西方就已经乏人问津了。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嘲讽黑格尔一句:穿凿附会大师。
所以,在理论创造上,应该反对像上帝造世界一样的大而全而又完美的建构主义。
要接受自己,也要懂得欣赏别人作品的缺憾之处
前面说了,好作品是基于心灵的真切感受,喷出来的。
比如读《庄子》的内七篇,你会感觉到,无论是《内七篇》整体,还是各篇内部,都没有很明确的中心,却又似乎处处都是重心,只不过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侧面而已。
《庄子》全书其实也可以这么看。
这就好像一个怀才不遇的朋友郁闷了,拉着你喝酒,吐槽了一晚上,没有中心思想,没有段落大意,但你却能感觉到处处都是中心思想。因为这背后无非是他的真挚感情或者特定心境的一种投射。
我们写作的时候,恐怕不能完全像朋友倾诉衷肠一样,还是要讲点主题、中心、逻辑、起承转合的。
《庄子》各篇的卮言中,还是有逻辑的,而且思辨色彩极强。
如果你太讲究逻辑,就会陷入雕琢,文章是严整了,完美了,真情却在雕琢中不知不觉地流失掉了。
这里面其实有一个真情与理性的关系问题,应该始终把理性置于真情的奴隶地位。
我的一个感受是,什么时候以感觉为底、以理性为用,文章就写得自然流畅;什么时候以理性为底、以感觉为用,文章就写得“呕哑嘲哳难为听”。
往期回顾
一切的不开心,皆源于执念太深!庄子年前已开出一剂破执良方庄子前言不搭后语,堆砌出一本《庄子》,有没有可能是故弄玄虚?
下周预告
庄子,何为真性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ml/13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