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大家好,欢迎来到一课经济学。这里是张祥海老师带我们一起精读的米塞斯《人的行动》,我是转述人张是之。
这一讲我们讲解第19章利息——纯时间偏好的利息理论
一、利息现象
“利息”现象在经济社会中随时随处可见,用奥派的话来讲,它是人的行动的固有逻辑,即“人的行动的范畴”。
与一般人的直觉不同,利息现象绝不仅仅存在于货币借贷市场,它实际上存在于任何的人的行动中,更准确一点说,它存在于任何的涉及“跨期交换”的人的行动中,不管是人际间的,还是个人自身的跨期交换。
但在历史上,甚至在今天的许多人的观念中,“利息”这一现象却往往受到伦理的与道德的谴责,被视为是不正当的与不道德的收入。
近现代经济学家们,包括新古典的部分作家们,一直在致力于构建经济学理论中的利息理论,部分目的也是为“利息”这一经济现象“正名”。
我们下面概要地综述一下奥地利学派之外的利息理论。
1、奥地利学派之外的利息理论
古典作家与新古典作家都曾努力构建利息理论。
古典作家因为在价值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对生产要素的粗暴的三分法,导致了他们在“利息、利润与租金”这些概念上的含糊。我们在前面讲过,古典作家尤其对“利润”的概念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利润”是资本“自动生成”的一个收入流。
同时,他们又把“利息”等同于这个自动的收入流的一部分。而事实上,古典作家谈论的“利润”和“利息”,大多数时候,其实指的是“租金”,是要素使用的租金。
新古典作家在本质上主要也是承袭古典作家,从“要素生产力”的角度来构建利息理论,认为“利息是生产要素的生产力的表现”。
“要素生产力”的利息理论,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力”的,二是“资本生产力”的。
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说,由于生产要素,即资本品和资本,在生产期延长的过程中,能增加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或者能生产出在较短的生产期里根本就不能生产出来的商品,从而导致财富增加;这个增加的财富所具有的价值,就必然包括资本品或资本所起的作用,这就是利息的来源。
新古典作家中的费雪、萨缪尔森等人,都坚持这种要素生产力的利息理论。
萨缪尔森用了一个“稻谷案例”来说明要素生产力对跨期交换率(利率)的影响:单位的稻谷在一年内成熟为单位的稻谷。萨缪尔森说,这意味着,稻谷的所有者,仅仅靠拥有“稻谷资本”存量这一事实,就能拥有一个可能永久性的、源源不断的“稻谷收入流”,稻谷所有者每年都可以得到10单位“真实的利息收入”。
除了“要素生产力利息理论”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利息理论。
如有的说,从“社会效率的需要”来讲,利息的存在能使社会生产更有效率,所以它的存在是正当的。
还有的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说利息是对“等待的痛苦的补偿”。
2、纯时间偏好的利息理论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尤其是米塞斯,明确指出,利息源于人的时间偏好。利息产生的唯一原因,是人们有“正的时间偏好”,即人们对“现货”的评价,要高于对同质的“期货”的评价。
所以,“利息”,就可以看作是现在与未来跨期“交换”的产物,是“期货”相对于“现货”的一个“折扣”。通过前面关于“时间偏好”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不是一个“心理学”上的考虑,更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需要的设计,而是人的行动的固有逻辑,它属于行动的范畴。
米塞斯完全否定了“要素生产力”产生利息的理论。米塞斯指出,生产力利息理论把利息现象追溯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但事实上,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已经由价格所支付,它不是产生“利息”的原因。
我们可以拿前面萨缪尔森的“稻谷案例”来分析。如果稻谷的所有者,真是因为他拥有一定存量的“稻谷的生产力”,就可以拥有一个不断绝的年度“收入流”,而不是因为时间评价的因素而产生的折扣的话,那么当前单位稻谷的价格就必然要高到等于一年后单位稻谷的价格。
物质的、资本的要素控制者,确实能得到要素参与生产过程时所作出的贡献的报酬,它是在企业家竞买要素时,被企业家叫高的价格。但这一收入,与源于时间评值的差异带来的利息收入,是完全不同性质的。
利息的唯一来源,是时间偏好,即源于行动人对于同质的期货的评值低于现货的评值,这个差异额,即为利息。
3、方法论本质主义的研究方式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并不为了某种特定“需要”而构建一个特定的经济学理论,也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ls/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