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与价格

炉边谈话罗斯福对经济危机的通俗解释,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进入了持续的高涨时期。人们觉得处于一个黄金的年代,只要有钱进行投资,基本都能获得回报,因为市场的需求好像永远也不会满足一样。与其把钱存在银行,不如拿出来做点生意,实现保值增值。资本家们也不用为商品的销路发愁,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快组织生产,以便供应给社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把产量定得越来越高,同时为了提升利润,他们还大肆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进行疯狂的加班竞赛;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还招募价格低廉的童工来进行生产。

面对行业的恶性竞争,资本家们坦白地说:“市场剥削资本家,资本家就得剥削员工。”既然大家都在拼命地压低工资线,拼命地加班加点,那么自己的公司也就只能跟上行业的步伐,甚至还要变本加厉。在这种产量竞赛之下,年6月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飙升到了最高点。但是从年到年间,工人的时薪只上涨了2%,远远赶不上GDP增速。由于整个社会的消费者大部分都是由工薪阶层组成的,他们的收入越来越低、休闲时间越来越短暂,而企业的产量却一直在野蛮地增长,这就必然会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脱节,市场趋于饱和会造成产品过剩。

危机爆发前的虚假繁荣

当需求出现不足之后,疯狂的投资就变成了一场灾难。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暴跌了12.8%,4天之后股市彻底崩溃,发生股灾,进而引发了经济危机。从到这三年之中,美国共有家银行倒闭,至少13万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数以千万计算,经济发展水平一下子倒退了10年。

在“大萧条”的背景下,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赢得了总统的大选,他于年3月4日走马上任。为了向公众说明自己的“新政”计划,以便恢复社会信心,罗斯福经常在外宾接待室里接受媒体的采访,并以录音的形式传播到全国各地,被称为“炉边谈话”。他任期内共发表了30次这样的谈话,其中年发表的那4次较为通俗地解释了经济危机的成因,并阐述了罗斯福的“新政”理念。其语言简练直白,就连当时不懂经济的妇孺都能听得懂。

“炉边谈话”

01第一次“炉边讲话”:解释金融危机的成因

早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马克思就说明了一个“货币危机”的问题。他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职能,这两种职能间隐含着一个矛盾。前者可以在观念上进行,后者则必须要有实物来作为支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A是面粉厂,B是面包店,B向A购买面粉以便制作面包,而假如A也经常向B采购面包来作为员工餐,这样货币执行的都是流通的职能,在AB间反复流动。当A和B的关系变得密切之后,为了便利,就用记账、票据等方式来简化交易过程。这时候资金往来只存在于账本上和观念中的加减法,实际上钱并没有转手那么多次。因此,A和B产生了一种幻想,认为自己能够“消灭现金”、“消灭货币”了。

然而,这种关系只有在双方的经营状况都良好、信用可靠的时候才能维持;假如A濒临破产,或者B入不敷出,那么双方都会因担心账本上的数额能否变现,进而迫不及待的向对方讨要现金,从这时起,货币就会从观念上的符号一下子变为坚硬的通货,引起抢占货币的恐慌。如果把A换成银行,B换成社会公众,这便是金融危机下的“钱荒”问题。

罗斯福在第一次“炉边谈话”中说,经济危机下,银行信用与个人信用都被破坏了。我们把钱存到银行里,这笔钱并不是封存在保险库中,而是以信贷的方式重新回到市场上。银行只保留了部分准备金,以供客户能够随时存取,其他的大部分货币被它们以债券、商业证券和抵押等方式借贷了出去。而那些投机者便用房屋、土地等资产来担保,从银行取得贷款,以便开设工厂,加入产量的角逐之中。

当生产过剩引发危机后,借贷者无法销售产品,还不起贷款,个人信用因而受损。这时银行A就要求把账单上的观念货币变成实在的硬通货,将借贷者的房屋、土地等资产进行变卖,造成无数投机者倾家荡产;然而,在经济危机之下,银行以债券等形式投放出去的货币无法全部收回来,也就不能满足公众B的提款要求。人们担心银行随时会破产,自己存在里面的钱取不出来,便纷纷到银行去挤兑,要求换取现金,这时银行A的信用也会受损,应付不了公众的提款需求,出现钱荒。

这种现象出现在年2月末,罗斯福上任后立即发布公告,要求全国性银行关门休假,以便政府重整财经结构,恢复银行的信用。他采取了如下应对措施:

第一步:对银行的资产进行清查,让健全的、有支付能力的银行先恢复营业,维持金融的运转;

第二步:准许12家联邦储备银行根据有效的资产来增发货币,以便满足人们的提款需求;

第三步:通过整顿,清理那些投机和胡乱借贷的银行,恢复银行业的信用;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人们恢复信心,从恐慌中走出来。罗斯福说:

“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重要、比黄金更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

当然,单靠人民的信心还不足以克服金融界的危机,因为导致它出现的病根——经济危机——依然存在,还需要对这场危机进行深入的剖析。

罗斯福走马上任后,开始整顿金融秩序

02第二次“炉边谈话”:说明经济危机出现的原因

罗斯福认为全国的工农业产品都太多了,国内无法消费,国外又没地方出口,低价出售的话,又会导致企业因亏损而破产,这是经济危机的基本情况。对于这种生产过剩的困境,罗斯福直言不讳地说:“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完全缺乏计划。”由于企业被虚假的繁荣所迷惑,盲目扩大生产,并且极力压低劳动者的工资,进行恶性的低成本竞争,才出现了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问题。

解决的方法就是放弃过去的自由放任政策,采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规范市场的行为。这并不是说政府接管了工农及运输业,因为政府不追求利润,所以这种干预行为只是“计划方面的合作关系。”

政府不要以为放任企业剥削劳动者,自己也能够在财政收入上分得一杯羹,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家都会跟着遭殃。因此,政府需要充当企业竞争的裁判官,通过颁布《农场法》与《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农场主与企业主们合作起来降低产量,以便维持产品价格的稳定;同时,要求资本家们自我克制,“做到普遍提高工资和减少劳动工时”,坚决杜绝招募童工的现象,以此来遏制因无底线竞争而导致的盲目扩大生产,解决生产过剩问题。

重建社会消费能力,就得解决好就业困难的问题。政府要求企业不能进行低成本竞争,要向“产业工人提供更公平的工资收入、防止剧烈竞争和过程的劳动钟点。”保证他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和业余时间充裕,这样才有能力与精力去消费;另一方面,政府还要干预就业,通过造林、防洪等工程,为二十五万失业青年制造就业机会。由国家提供五亿美元的社会救济,帮助那些因投机破产而流离失所的人渡过难关。最后,罗斯福请求国会通过准许政府从事公共工程建筑的法案,以政府投资来刺激经济,应对萧条的局面。

总之,罗斯福的新政表现为遏制企业的盲目性产量竞争,同时加大政府的有计划性干预经济。以便解决生产过剩问题,重建社会的消费能力。把企业产量降下来,将消费能力升上去,使生产与消费重新衔接上,以解决买卖脱节的问题。

03最后两次“炉边谈话”:回顾“新政”

在年的下半年,罗斯福还进行了两次“炉边谈话”,向公众汇报“新政”实施后的效果。

罗斯福说,在这一阶段里,联邦政府主要做的就是两件事:

第一件是“重建信用”,通过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与个人的信用,疏通经济社会的血脉;

第二件是“组织生产”,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做法,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遏制生产过剩;同时,提升劳动者的福利,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收入与休闲时间,重建社会消费。

这两种手段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年初,一切国家银行都关闭了,而到了下半年,只剩下5%的国家银行存款仍然处于冻结状态,金融领域逐渐恢复秩序。在3月份,非自愿失业人口多达一千万,而7个月后共减少了四百万。罗斯福不讳言经济领域的计划性,他说要“通过经济计划来消灭不正当的做法和提供重新就业的机会。”

最后,罗斯福讲述了“新政”的目标,那就是要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正常状态。使商品价格抬升到原来的水平,工农业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消费回到与生产相适应的阶段,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的运转。

“炉边谈话”为拯救经济开出了药方

04罗斯福“炉边谈话”的积极意义

对于-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人们有着不同的解释,例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将其归因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想通过增发货币以及国家投资来刺激经济;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则承认是生产过剩造成了危机。因此,前者偏向于流通领域,后者则触及到了生产领域。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凯恩斯理论则给这种行为做了辩护,二者相辅相成。

在新政的初期,“炉边谈话”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充分陈述了新政的基本理念、主要内容及相应措施。其语言通俗简练,方便于人们的理解与配合,知道这位新上任的总统究竟想干什么。有利于统一全国人的意识,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炉边谈话”对经济危机的解释,其深刻程度并不下于那些经济学家所写的抽象理论著作。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只有他的同行才读得懂,普通人根本就不知所云。而“炉边谈话”却能让人民迅速明白,目前的经济危机是因为生产过剩与消费能力不足造成的,总统做了那么多事,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两个核心问题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ls/1198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