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工作室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27/9372470.html来源:金融界网站分享一篇宏观思考的文章,这是我最近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和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讲座的记录整理稿。过去四十年,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自由、开放与和平,稳稳的幸福一度让大家忘记了历史上曾经的曲折。但最近几年却发生了过去几十年无法想象的事情,翻翻历史却又有点似曾相识。诸如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法国的“黄马甲”运动以媲美大革命的节奏迅速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具体到经济研究领域,颠覆性的事情也在发生,过去四十年被奉为圭臬的中央银行独立性似乎正在变得岌岌可危。其实,金融危机后对金融的反思就包括对央行独立性的重新思考,只是特朗普近期对美联储歇斯底里的批判略显戏剧性。回到我们中国,今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惑之年,大家对过去取得的成就共识较多,但对未来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路径也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形势的表述是“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如何理解这些让人颇有些不知所措的变化?又如何看待舒适区被打破之后的蔓延全球的焦虑?这篇文章想说明的是,这些都不是孤立的现象或事件,而是人类又进入到了历史大周期的拐点,很多以前习以为常的事情未来都可能发生变化,看似是尘封历史回归的背后其实是新的格局正在形成。新格局的背后,是宏观经济平衡和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驱动这个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结构,直接推动力则是财政金融理念和政策框架的转变。周期轮回:两本书、两个视角经济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是关键。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站在当前的时点上,如何判断全球经济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呢?历史的发展有路径依赖,展望未来首先要理解过去,回顾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失衡,呈现长周期轮回的特征。在年代之前,宏观经济失衡主要体现为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年代的美国社会被称为“镀金年代”,有一部电影描绘20年代美国社会富贵阶层的奢靡消费,生动展现了当时的贫富差距。然而在年,美国股市崩盘,资产泡沫破裂,引发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战后从年代初到年代,金融危机消失了。罗格夫教授在著作《这次不一样》中回顾了过去年的金融历史,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发现人类社会只有在战后三十年内没有出现金融危机。在此时期,西方社会贫富差距大幅缩小,中产阶级人数急剧扩大且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但经济并不是没有问题,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供给短缺、通货膨胀,并在年代达到顶峰,是宏观经济不稳定的主要体现。供给不足在计划经济体中更为突出,当时国内产品都是凭票供应。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供给能力极大改善,经济增长的代价不再是通胀,当时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被称为“大缓和”时代。但另一方面,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回来了,包括年代中期的拉美债务危机、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金融风险累积、房地产泡沫、收入差距扩大日益成为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js/13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