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利息与价格 > 利息与价格介绍 > 让水清岸绿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吴忠市黑臭水
当前位置: 利息与价格 > 利息与价格介绍 > 让水清岸绿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吴忠市黑臭水
近年来,吴忠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从年起全面启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经过四年不懈努力,修复了水环境,改善了水生态,美化了城市景观,呈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象,于年获批全国第二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为推进用水权和排污权改革提供了保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先行区建设探索了路径,为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奠定了坚实基础。
“”模式按下黑臭治理“快进键”吴忠市区现有清水沟、南干沟2条黄河一级支流,是吴忠境内入黄的两条主要排水沟,接纳着利通区、青铜峡市10个乡镇12万居民生活污水、15万亩农田退水及沿沟工业园区和企业工业废水,一度污染严重,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为让群众远离水体污染之殇,市委和政府按照“污染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思路,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走出了“”防污治污新路子,昔日“臭水沟”彻底换了颜色,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河”。
清水沟治理前(城区段)
清水沟治理后(城区段)
(一)紧盯一个目标,坚持系统治理。把“源头管、流域控、系统治”作为黑臭水体治理的核心之举,紧盯“四达标、三提升、两实现、一满意”目标,科学编制整治技术方案,推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联防联治。一是系统排查,查清黑臭根源。聘请第三方机构对“两沟”及其18条支沟公里流域涉水污染源进行普查,查清了“两沟”污染源主要来自上游24家企业工业废水、16家养殖企业散排污水、个农村生活散排口污水、6座生活污水厂(站)尾水及31.4万亩农田退水,找准了黑臭“病因”。二是系统分析,科学制定方案。深入分析“两沟”污染根源,对标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考核标准要求,出台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实施方案、两年攻坚行动计划等,明确了治理步骤、年度目标任务、重点项目清单、完成时限等,并聘请第三方机构全程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评估,开出了治理黑臭水体的“药方”。三是系统组织,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市领导统筹、牵头部门实施、相关部门参与的黑臭水体治理机制,明确市领导包抓重点河流环境问题清单和部门治理工作任务清单,形成了治理合力。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为每条黑臭水体设置县(区)级河长及分段乡、村级河长,明确巡河、管河、治河责任,强化了治理基础。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纳入效能考核,推动责任部门认真落实排口排污、河道保洁、河岸绿化等管护责任,保障了治理效果。
(二)汇聚三方力量,推动多元共治。把政府主导、多元共治作为黑臭水体治理的必然之路,调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汇聚起共治共建共管工作合力,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是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量。整合农、林、水、环保、住建各类项目资金22亿元(其中中央奖补资金4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8亿元),集中相关部门人力、物力,综合实施工业污水治理、污水厂提标改造、河道清淤疏浚、再生水补水、人工湿地、生态修复等项目56个,实现了部门联动、项目统筹、资金高效、效果倍增。二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力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治污服务,引进博天环境集团与吴忠城投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投资运营市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鼓励引导昊盛纸业投资万元提标改造老旧污水处理设施,解决了昊盛自身和附近企业的生产废水处理难题,探索了社会资本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的有效模式。三是充分发挥群众参与力量。把群众满意作为界定“消除黑臭”标准,通过聘请群众评议员、监督员、保洁员、巡河员等,让沿岸群众全过程参与城市黑臭水体筛查、治理、评价,监督治理成效,做到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治理成果让群众共享。
清水沟治理前(非城区段)
清水沟治理后(非城区段)
(三)实施四项工程,夯实治污基础。把完善治污工程作为实现“两沟”长治久清的治本之策,高标准推进治污工程建设,为根治黑臭水体打造了“扛硬”的基础设施。一是实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提标改造第一、第二、第三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从一级B提升到一级A。新建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及集污管网,解决了清水沟沿岸生活污水、屠宰废水及城市东北片区污水集中处理问题。市区建成区实现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厂进水BOD浓度持续稳定达标。二是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程。实施金积工业园区污水管网、青铜峡市峡口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程,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工业园区集污管网46公里、污水预处理设施1座,整治工业企业入河排污口23处,工业园区污水全部集中处理、达标排放。三是实施农村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两沟”沿线村镇现有污水处理站扩容提标改造、“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收集空白区截污管网建设等工程,将城区周边村镇统一纳入城市生活污水厂集中处理,较远村镇通过改造和新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完善集污管网等措施收集处理达标后排放。治理以来,“两沟”辐射的高闸镇、金银滩镇等8个乡镇改造卫生厕所多户,新建农村污水处理站24座、污水提升泵站12个,铺设污水收集管网70余公里,农村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四是实施再生水利用和生态修复工程。新建、改造再生水管网44公里,市区工业补水、城市绿化、道路洒扫、河湖生态补水等再生水利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中水回用率稳步提升。实施入城前水质保障、入黄前水质提升工程,建成“两沟”入黄口人工湿地各1座、河道人工湿地2座、生态氧化塘1座、生态岸线15公里,构筑起保护黄河生态安全的多重屏障。采用生态草坡、多级杉木桩、植草砖砌护等多种措施对“两沟”沿岸进行生态修复和改造,城区段生态岸线比例达到%。
(四)注重五个同步,强化治污效果。综合运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等技术措施,实现岸上和岸下、工程和绿化、上游和下游、治理和预防、治理与监管同步抓、齐步走,达到了标本兼治效果。一是水岸同步。实施“两沟”沿岸环境综合整治和清淤疏浚等综合治理工程,拆除沿岸棚户区住房89户,清理整顿沟道垃圾3.2万吨,淤泥42万立方米,设立垃圾收集设施28处,初步形成了清淤、收集、转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一体的治理体系。二是灰绿同步。开展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投资5亿元实施东部水系连通工程和清水沟、南干沟生态建设工程,建成清水沟城区段市民休闲运动公园。在清宁河、清水沟、南干沟、南环水系等环城水系两岸建设景观绿化带,完成绿化1.5万亩,河道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水系自净功能有序恢复。三是流域同步。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和原因,分类施策治理污染,确保把污水收集在岸上,把干净水留在河中。“两沟”上下游先后关停取缔造纸企业31家,封堵排污口26个,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49个,搬迁畜禽养殖场32家,新改扩建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个,有效提升了流域水质和生态环境。四是治防同步。对城市建成区和工业园区全面实施污水排入排水管网许可管理,新建、改扩建项目未取得排水许可证的,不予竣工验收。新办餐饮、洗车等服务企业实行排水许可管理。加强沟道执法巡查,在主要沟道重点排污口安装视频监控,严禁私自排放,从源头上控制了污染源。五是治管同步。建立联合溯源执法机制,加强入河排口监管,严肃查处非持证排水(污)行为和超标排放、漏排偷排、市政污水管网私搭乱接等违法行为,持续巩固控源截污效果。建立常态监测机制,在“两沟”设置水质检测点80余处,全面覆盖主沟、支沟及主要排污口,每月定期开展水质检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为水污染防治和整改提供技术支撑。
“四个变化”凸显黑臭治理新成效在市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戮力同心,持续攻坚,城市16公里黑臭水体全部清零,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城市河段呈现一派“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群众生活环境质量飞跃提升,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清水沟治理后两岸城市公共空间实景
南干沟人工湿地
(一)水质变清了。治理前,“两沟”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黄河水生态安全。经过四年治理,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部消除,水质明显改善,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4项指标平均值全部达标,入黄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群众满意度达%。东塔寺乡村民马耀林说“清水沟污染最严重的时候,水都是黑的,还漂着一层泡沫,远远就能闻到刺鼻的恶臭,村民经过都捂着鼻子跑。现在河水变清了,空气变好了,我们没事都喜欢来河边转转。”
(二)环境变美了。治理前,“两沟”沿岸垃圾乱扔、杂草丛生、河岸坍塌,一片脏乱差。经过四年治理,现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健身步道、骑行车道、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交错呼应,目之所及绿意奔涌、人鸟相依,“两沟”沿岸已成为群众休闲、锻炼、游玩的好去处。从“脏乱差”到“美如画”,昔日群众避之不及的“臭水沟”,如今成了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休闲公园,蜕变成游客如织的网红“打卡地”。
(三)发展变活了。“两沟”治理辐射带动城区及周边村镇群众积极参与绿化美化,大力发展花卉、经果林等产业,把庭院变成花园,庄园变成游园,带动了以农家乐、餐饮服务为主的休闲娱乐、乡村旅游等生态观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村集体和农民收入大幅提高,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牛家坊村党支部书记张少云说:“过去环境差,发展没出路,年轻人都想方设法往外跑。现在生态变好了,环境变美了,发展路子也宽了,在外的年轻人都纷纷往回跑,村集体成立生态旅游公司,发展生态观光特色产业,去年收入突破了万元,村民人均收入突破了2万元。”同时,通过严格的污水排放排查、巡查、审核、监测、处罚等有力举措,倒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促进落后产能有序出清,腾出水环境容量,为工业绿色化高质量发展和优质高效项目落地提供了空间。
(四)人心变齐了。过去黑臭水体造成农业减产、发展受限、健康受损,群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对村集体怨声载道,对村(社区)党支部失去信心,人心也散了。经过四年治理,村(社区)集体带领群众积极参与黑臭治理,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改厕改水、庭院美化,修复腾出了河岸线,打造了生态景观岸线,实现了还水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每天到公园遛弯、跳舞、锻炼已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日常。群众对村集体的满意度提高了,人心齐了,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也加强了。“清水沟的变化真是天翻地覆呀,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小时候记忆里的清水沟又回来了,每天早晚和老伴到沟边走一走,心情更舒畅了。”东塔寺乡石河子村村民马万忠笑着说。所到之处,群众由衷地感谢共产党、感恩共产党,坚信在党的领导下日子会越过越好。
综合施策创造黑臭治理新经验黑臭水体治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综合工程,“一时清”容易,“长久清”难。市委和政府科学谋划、精准施策、高位推进,短短四年彻底消除了黑臭水体,治理实践和经验为我市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示。瞰古城湾人工湿地
古城湾人工湿地风景如画
(一)以民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市委和政府坚持守好生态惠民、利民、为民的初心,综合施策消除黑臭水体,还群众美好生态环境,向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得到了群众的纷纷点赞。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群众关切,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才能真正保障民生、赢得民心,使发展成果经得起人民的评判和历史的检验。
(二)群众参与是实现常治长效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市委和政府发动群众积极节水减排、改变生活习惯、增强环保意识,主动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工程建设、环境整治、河道巡查、河道保洁、管理监督等工作,为黑臭水体长效治理、持续巩固注入了持久力量。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是黑臭水体治理的受益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只有充分发动群众以主人翁的态度守护治理成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确保治理效果长效稳定不反弹。
(三)高效统筹是推动有效治污的重要保障。黑臭水体治理涉及部门多、地域广、投资大、治理难。市委和政府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督战,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统筹调度,制定了符合实际的治理方案,建立协调、督查、考核、问责等机制,把各部门和上下游各相关县(区)拧成一股绳,统筹项目、资金、人力、物力集中攻坚黑臭水体治理,走出了“反复治、治反复”的怪圈。实践证明,要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上下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破除部门、县区利益藩篱,才能有效汇聚生态治理保护的强大合力,确保治污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治保并重是根治黑臭水体的根本之策。治理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黑臭水体治理是事关民生、事关环保、事关黄河安全的系统工程,必须综合施策彻底根除。市委和政府按照全流域全要素治理思路,坚持水岸同步、灰绿同步、流域同步等“五个同步”,在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同时,协同推进绿化美化、湿地建设、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保护措施,达到了以治理促保护,以治已病带动治未病的效果。实践证明,黑臭水体治理重点难在效果难以持久,要想彻底根治,必须要转变思路变治为防,变“末端治理”为“全流域整治”,掐断污染根源,才是根本之策。
完善机制拓展黑臭治理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治理改善。黑臭水体治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现实,必须久久为功,擦亮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在再生水利用、协同治理、多元投入、用水权排污权改革、系统治理等方面构建长效机制,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清水沟城市生态景观步道
清水沟城市生态景观河道
(一)构建循环机制,打造高效利用典范。再生水是城市“第二水源”,对缓解城市缺水、减少污染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市区再生水供水能力万方/年,但利用率只有12%,远低于国家节水型城市再生水利用大于等于20%的要求。建议建立再生水循环利用机制,配套建设再生水厂,加快铺设市区和工业园区再生水供水管网,推广建筑中水系统建设,提高再生水供水能力,扩大再生水供水范围。制定使用再生水激励措施,鼓励工业生产、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建设“两沟”及城市河湖水系补水管网,实现清水沟、南干沟、清宁河等水系再生水补水。同时,逐年实施城市水系连通工程,完善城市水体循环体系,变死水为活水,持续提升再生水利用效率,把吴忠市区打造成为宁夏乃至西部再生水循环利用典范。
(二)强化协同机制,打造长治久清样板。有效制度和管用举措是确保河流长治久清的重要保障。要聚焦治理效果保持难的问题,强化排污许可、违法排污联合执法、河道巡防等制度落实,持续巩固提升治理效果。聚焦日常管理运维难的问题,完善四级河长责任及行业和属地监管责任协同落实机制,加强专业维护和监督队伍建设,建立完善护河保洁制度和队伍建设,为维护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正常运行和河道日常巡防提供有力支撑。聚焦全流域治理难问题,建立完善上下游跨县区联防联治和部门协同机制,持续深化拓展全流域治理,实现上下游同治。聚焦管理主体多元、协调运行复杂等问题,推行污水处理厂、市政排水管网与河道水体联动的“厂-网-河”一体化建设运营模式,确保治理效果长期巩固。要在各县(市、区)全面推广“两沟”治理经验,使吴忠成为黄河流域黑臭水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的样板。
(三)创新投入机制,打造多元共治示范。黑臭水体治理前期工程建设和后期运维主体不同、衔接不畅、缺乏系统管理,是治理效果难以长效保持的重要原因。同时,治理周期长,基础设施终身管理维护需要大量资金、持续投入。建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第三方投资、建设、运维、经营机制,政府对标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标准,按治理“效果”付费,形成政府购买治污服务的运作模式,保障工程建管运维主体明确、作用发挥充分。同时,建立鼓励企业投入机制,采取减免奖补等措施鼓励企业投资铺设再生水利用管网、内部水循环利用设施等,有效缓解排污压力、政府财政压力和用水指标压力,使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模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民生保障等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示范工程。
(四)落实改革机制,打造节水减排标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必须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深化节水减排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企业主动节水减排动力,从源头上节约用水,减少污染。要认真落实自治区用水权、排污权改革任务,从体制机制入手,深化用水权改革,推广利通区、盐池县水权改革和高效节水经验,加快推进用水权确权、有偿取得、水价改革、水权交易、水资源税改革等,加快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合理确定再生水水价,建立再生水利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群众节水护水爱水积极性。加快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精准核定企业污水排放权,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支持企业排污权交易,制定节排减排奖补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节污减排,使吴忠成为宁夏乃至西部地区节水减排的标兵。
(五)完善治理机制,打造水清岸绿吴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建立完善市域沟河水系系统治理机制,做到上下游水体治理与沿岸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环境整治等同步。建立完善河道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加强沟河沿岸绿化建设和管理,拓宽河道生态空间,恢复河道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河(湖)水系自净功能,为城市内涝防治提供蓄水空间,营造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和健康、完整、稳定的河道生态系统。建立人工湿地保护利用机制,加大人工湿地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标准,把好入黄最后一道关口,让水清岸绿永远成为吴忠城市发展的底色。
(执笔:蒋波杨学礼刘菊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ruseluosi.com/ljjs/10012.html